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18年08月14日> 总第1530期 > 06 > 新闻内容
人为何越老越胆小
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张成君
发布时间:2018年08月14日  查看次数:  

  人们常说“初生牛犊不怕虎”,在医疗圈中也有这样一句话:“三年大医生,十年小大夫”。意思是说,医学生毕业后从事临床工作3年就会觉得自己牛得不得了,什么病都能看能治。

  但是,当工作10年以后,反而会变得很谨慎,胆子似乎变得很小。

  年龄越大,人为什么会胆子越小呢?

  我们知道,大脑有奖赏系统和惩戒系统,与奖赏“欣快感”相对应,不良的情绪是人脑的自我惩罚。

  其中,恐惧和焦虑是两种最主要的形式。这两种情绪体验虽然令人不爽,但是,这却恰恰是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的机制。

  因为可以带来的不良情绪的行为往往代表着危险。比如,各种伤害可以产生疼痛觉,疼痛感觉又会进一步刺激产生恐惧(急性)和焦虑(慢性),从而告诉人们,“要远离这些危险”。

  哪些物体或因素是“危险的”,需要远离的呢?

  有的是写进基因的,更多的是通过后天接触而习得的。在生命初期,除写进基因的“东西”是少数的,所以我们会无所畏惧,表现为“初生牛犊不怕虎”。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加,我们接触到越来越多的可以产生伤害的因素,给我们带来越来越多的负面情绪惩罚,而这些强烈的不良情绪与带来这些惩罚的危险事件一起,作为“情景记忆”在脑海马区域编码成长期记忆加以保存,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教训”。

  当再次遇到相同的危险因素时,就会触发我们的旧时不良记忆,代入现实的压力情景,产生预警性惩罚:不能这么干,否则就会产生以前某一次那样的恐惧或焦虑情绪惩罚。

  在一些心理障碍性疾病患者中,威胁和压力被泛化和过度强化,从而使他们无法正确区分威胁和安全的界限。

  例如,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核心症状就是持续和广泛的恐惧,把一些无害的限速当成现实的威胁加以回避。成语“惊弓之鸟”就是威胁被过度强化现象的很好写照。

  而另一个成语,杯弓蛇影,则是威胁被过度泛化现象的写照。

  人一生中,会不断地经历各种产生负面情绪的事件,这些威胁性事件和不良情绪一起被储存在记忆中。随着年龄的增大,这些旧有的不良记忆会逐步积累。

  到了晚年,当遭遇到现实压力的时候,记忆中的负面教训就会被触发,相关信息被传输给额叶决策中枢,干扰对现实压力性质和程度的判断,进而影响到人的决策——把原本没有现实威胁的事物判断为存在威胁,从而做出更加谨小慎微的应对决策,也就是显得特别胆小怕事。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