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18年08月07日> 总第1528期 > 22 > 新闻内容
为什么医生看片子不看报告单?
解放军总医院骨科主任医师 张西峰
发布时间:2018年08月07日  查看次数:  

  在找我就诊的患者中,不少人只拿一份做CT或核磁共振检查后的报告单过来,要求我做出明确诊断以及手术安排。当我问及影像片时,他们诧异了:“不是有报告单了,为什么还要片子呢?”

  这里我就跟大家解释一下,患者做完CT和磁共振后的影像片和影像科提供的报告单,它们各自的功能和区别。

  影像片是X线、CT或者核磁共振以及其他检查方式的最原始记录——“原始照片”,它反映的是患者检查部位的具体形态和病理解剖特点。

  影像科报告单则是影像科医生对这些“原始照片”的文字解读、报告,并得出一个“影像诊断”。这个影像诊断并非等同于“临床诊断”,做出临床诊断的任务是由临床医生结合病人的体征及疾病发展的程度,然后再结合影像学片子来完成的。   一个经验丰富的临床医生在接诊患者过程中,第一要做出准确的临床诊断,告诉病人“你得了什么病”;第二要提出精准治疗方案,告诉病人“你该如何治疗”。影像科报告单可给临床医生提供一个直接影像描述的概貌,来作为临床诊断的参考。有时还是报销的凭证。   患者不免要问,这样重要的影像报告,为什么大夫不看哪?主要原因是,出报告是相对主观的过程,同一个片子由不同的影像科医生来看,所得出的报告不一定完全相同。这就是所谓的“闻名不如见面”,比如几个媒人分别给一男方提亲,描述同一个女孩的美貌,可能男方还是难以想象出女孩准确的长相。如果直接给男方一张女孩照片,那就马上心里有数了。

  正因为如此,临床医生要得出准确的诊断以及精准的治疗方案,必须以准确全面的影像学照片资料为准绳。病人提供的资料越全面越准确,越能有效提高医生诊断的准确率,为病人提出更精准的治疗方案,患者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不是一张简单的报告单能做到的。   我们常说骨科医生分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只看报告不看片子,这个是还在入门阶段;第二个层次是看完片子再看看报告,印证自己的想法,这算是入门了;第三个层次就是根据病人症状仅仅看片子就足够了,因为报告单已经无法为医生提供更多的信息了。

  一个高明的外科医生都应该处于第三个阶段,通过阅读影像片,他会根据阅读影像片的经验,精准地寻找到患者最佳的手术部位和手术要点,并确定实施精细的手术方案。这时,如果仅仅拿一纸影像报告单给医生,反而会因为报告单的主观性而产生误导。大家回想一下,你看到过只拿影像学报告单就决定做手术的医生吗?当您知道事情的原委后,您还会只拿着报告单找医生看病做手术吗?

  有的患者千里迢迢跑到北京,就拿着一张报告单,让医生无可适从。不但耽误患者自己的时间,而且也耽误医生的时间。   还有一个注意事项,就是影像学资料不可强光照射,特别是白色塑料袋保存的资料。这些资料一定要放在避光的地方,比如汽车的后备箱等。   曾经就有患者把影像片子顺手放在了汽车后座上,第二天带着片子来医院准备手术,递给医生一看,所有片子在强烈的太阳光照射下,全部变成一张张黑胶片,完全无法判断椎间盘的突出部位和严重程度。于是,只能再次回到原来做检查的医院重新打印,或者重新完善检查,纯属于劳民伤财。

  在平时的工作中我都要求大家提供原始、清楚的影像学片子。患病严重者,还要求核磁、CT、X光片齐全,以节约医生和自己的时间。如果预期要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这些影像学资料必须是最近或1个月之内病情没有发生变化时的资料。找医生看病前,准备好这些工作很有必要。据微信公众号“骨科大夫”(gukedf)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