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18年08月07日> 总第1528期 > 19 > 新闻内容
心理测试没那么简单
健康时报记者 杨丽萍
发布时间:2018年08月07日  查看次数:  

  活动背景:近日,由健康时报社、中共北京市委社会工作委员会、京师博仁(北京)科技发展股份公司等单位联合主办的“第二届心理行业发展促进大会”在京举办。会上进一步落实了“心关爱·进百城”大型公益工程。本次邀请了参会特邀嘉宾中国心理学泰斗、原国务院参事、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张厚粲教授对网络心理测试普及现象进行了分析讲解。本期刊发活动报道第三篇。   选个图形、听一段音乐,判断一个人的性格;回答几个问题,预测职业发展……各色各样的心理测验出现在朋友圈里。每个人内心都有探索自我的冲动,这些简单的心理测试某种程度上能满足大家的好奇心。我国心理测量统计先驱、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张厚粲老先生一提到网上五花八门的心理测验既欣慰又失望。“心理测验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了,但一个科学的心理测试可没那么简单,网上大部分的测验是不靠谱的。”

  “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心理测量被认为是唯心的东西,大家是反对的,是要受批判的。”张厚粲先生说,现在除了心理治疗需要用到心理测验外,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也会用到,越来越多的人相信心理测验的作用,这是让人欣慰的。

  “心理的东西不能直接看、直接摸,不能像测量身高、体重一样,需要回答一些问题看行为表现。”正是如此,测验的问题非常重要。张厚粲先生说,科学规划的测量表是要经过数千人的甚至更大范围的实验得出来的,而不是几个人在那凭着感觉想出来的,也不是某个地区的小实验就能代表全国的。

  一些纯娱乐的倒无妨,大家测测就过去了。但是有需求的若是在网上查找着了不正规的测试,测试者可能会被误导。比如,答一套智商测试题,计算出自己的智商得分;完成一组心理疾病筛查量表,获知自己是否患病等,虽然量表是真,但是解释有异。

  张厚粲先生说,对任何一个测试结果的解读,都需要很强的专业背景,业余的自测者不能仅仅根据一个测试的几道题就给自己贴标签、下结论,这很容易造成被测试者产生心理负担。比如某段时间若是你心情不好,做抑郁筛查的分值就会偏高,但这并不意味着你就患上了抑郁症,反之有些抑郁症患者也可能因为测试的时间不对,从而会耽误了治疗。

  此外,即使是国际上很权威的心理测量表,引到中国也要经过科学修订,而不是拿来直接用。张厚粲先生举了一个她常用的例子,在上个世纪80年代,当时他们用了一个国际知名的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MMPI)。按照量表测出的结果竟然是中国人缺乏情感,这显然是不符合事实的,后来发现出于文化差异,中国人喜怒不形于色,和外国人的情感表达方式不同,对量表进行了修改后,问题就解决了。

  张厚粲先生提醒,求职、谋发展,或想知道自己是否患病,必须慎重对待。最好的做法是到专门的机构如医院心理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等,接受心理测验服务,进行正规测试,获得专业解释。   

        相关阅读

  中社社会工作发展基金会与北京市社会工作委员会联合推动“心关爱·进百城”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公益工程,融合政府、市场、社会、公众、家庭多维互动,探索形成“一基地,多中心,广站点”模式,在建设标准化心理服务阵地、配备系统化大数据心理服务平台、培养专业化心理服务人才队伍、开展多元化心理服务活动、实现规范化心理服务机构运营管理、凝练科学化工作成果及提升影响力等六个方面开展深度合作。

  双方以期实现政府认可、专家认同、社会心理机构成长、社会大众受益的社会心理服务模式,为社区居民服务。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