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18年07月17日> 总第1522期 > 23 > 新闻内容
生命关头下的医卫英雄
健康时报记者徐婷婷
发布时间:2018年07月17日  查看次数:  

  ■“我查看过每一个人非典病人的口腔”,这是钟南山曾说出的一句被广为流传的话。后来才证实,非典是通过飞沫传染的,当非典带菌病人张开口腔与人近距离接触时,传染的风险十有八九。   

        ■为摸清我国胃食管反流情况,李兆申曾组织了30人的医疗小分队,花了3个月的时间,走遍了上海的大街小巷。从上海最繁华的南京路,到宝山区最偏僻的农舍,都留下了李兆申的脚印。他完成了上海地区1300万常居人口胃食管反流病的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填补了中国人无此病流行病学数据的空白。   

        ■有一次,某院校18名学员在训练中突发热射病,大多生命垂危:一个大房间里躺着18个身患热射病的学员。18条鲜活的生命,年龄都只有18岁!都是入伍还不到一个月!特别是一名叫张柴川(化名)的学员,有5到7个器官衰竭,陷入深度昏迷。   

        ■病人一旦信任医生,就会把自己交给医生,这时候,治疗就容易多了。“医疗不像普通的商品买卖一样是等价交换,不是说我花了多少钱就一定能换到多少东西。”钟南山说。医学的本质正是给病人一个完整的一生。   
        ■“宋妈妈”,成了宋青的代名词。哪个地方发生热射病,当地医生便对患者讲自己的口头禅:热射病,上北京,找宋青!近10年来,宋青先后800多次受命代表国家、军队奔赴全国20多个省市参与特重症患者抢救工作,抢救危重患者有两万余例,抢救成功率达90%以上。   

        ■屠呦呦在《自然》上发表的《青蒿素的发现——中药的馈赠》记述了当时的情节:我们调查了2000多种中草药制剂,选择了其中640种可能治疗疟疾的药方。最后,从200种草药中,得到380种提取物用于在小白鼠身上的抗疟疾检测,但进展并不顺利。

  “和平年代同样需要英雄情怀”,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民主生活会上阐述对英雄的定义直抵人心。英雄的行列中从来不缺医卫界的身影,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联合国顾氏和平奖黄洁夫、全国卫生系统最高荣誉“白求恩奖章”钟南山、“公益院士”王耀献、“士兵妈妈”宋青……沉甸甸的奖章背后,正是常伴我们身侧的600万医护人员的代表。   

      医心

 

  灾难来临时

 

  穿着白大褂的逆行者

 

  近日,普吉岛沉船事故让人震惊,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附属协和医院四名在读研究生陈志霖、周茜、房含峰、江可欣却改变行程,直奔普吉哇吉拉医院志愿救治,被赞为最美逆行者。

 

  穿着白大褂的逆行者,时常出现在灾难来临之时。

 

  1998年9月,在我国的长江流域发生了特大的洪涝灾害。在将灾民向外转移之时,时任上海长海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的李兆申却去到了灾情最严重的地方。

 

  当时,接到组织的任务,派他去湖南安乡重灾区开展防疫治病工作的通知。随即,他戴上医疗队队长的袖标,奔赴抗洪第一线。

 

  在某一天的深夜,一位刚刚巡诊回到堤上的医生向李兆申发出紧急报告:有一户灾民被围困在洪水里,身患重病,需要急诊。李兆申在问清了灾民的病情之后,二话没说,背起药箱,拉着这位巡诊的医生就往外跑。

 

  深夜的大堤,沉睡在泽国之中,到处是汪洋一片。他们乘着一艘小木船,冒着随时都可能坠入深水中的危险,靠着手电筒微弱的灯光,慢慢前行。经过一个多小时的颠簸,终于来到被水围困的垸中。检查、诊治、开药、医嘱……等他们返回大堤时,天色已破晓。李兆申也没休息。

 

  在灾区20多个日日夜夜里,李兆申和他的战友们冒着高温酷暑,背着30多公斤的医疗器具,一个帐篷一个帐篷地巡诊,走遍了长达10公里的大堤上的1000多个帐篷,为灾民治病8525例次,卫生宣教近1万人次。

 

  而非典这个突发事件让国人记住了“钟南山”。

 

  2002年12月22日,钟南山所在的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接收了一个奇怪肺炎病人,使用各种抗生素治疗都不见效。两天后,8位医护人员全部被感染。在首例非典患者报告的3个月后,广东全省累计报告的非典病例在这一天首次突破1000例。在那之前,这是一种人类历史上从未见过的传染病。

 

  “我查看过每一个非典病人的口腔”,这是钟南山曾说出的一句被广为流传的话。后来才证实,非典是通过飞沫传染,当非典带菌病人张开口腔与人近距离接触时,传染风险十有八九。

 

  然而,“作为一个临床大夫,你必须自己深入最实际、最直接的现状去,掌握最直观的病症”,钟南山说。

 

  钟南山之所以能够有把握确认对非典病人的诊断,正是从一开始,他就坚持查看每一位病人的喉咙。他指出非典不是普通的肺部感染,咽喉部没有红肿的症状,这一条经验,后来成为了医疗界确诊非典的一条金科玉律。

 

  “我不是不怕死,只是仗着自己身体好。”钟南山说。

 

  那一年,他已67岁。

 

  下转22版

 

  医术

 

  把重症病人

 

  都送到这里来

 

  “我不过就是一个看病的大夫。”《钟南山传》开头有这样一句话。

 

  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人大代表、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在诸多头衔之下,钟南山还是喜欢被称呼为“钟大夫”。从1992年至今26年,钟南山的“院士大查房”基本上没有中断过,只要他在广州,都如期进行。

 

  广州医学院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各个楼层的疑难病人都会汇集到钟南山的门诊上,有些病例的复杂和罕见程度,连钟南山都没见过。如今,钟南山更多的时间分配给了对这些病例的会诊和研究之中。

 

  为了摸清我国胃食管反流情况,李兆申曾组织了30人的医疗小分队,花了3个月的时间,走遍了上海的大街小巷。从上海最繁华的南京路,到宝山区最偏僻的农舍,都留下了李兆申的脚印。1997年,他完成了上海地区1300万常居人口胃食管反流病的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填补了中国人无此病流行病学数据的空白。

 

  该课题为国家节约医疗费用5000余万元,直接经济效益3000余万元,其成果先后获得军队医疗成果一等奖。

 

  长期从事热射病的解放军总医院重症医学科名誉主任宋青,最初并没想到热射病竟然也会死人。直到2005年5月,亲历一位战士因热射病离世。驻京某部一名战士在训练中发生严重热射病,由于错过最佳救治时机,9个脏器衰竭,最终都没有抢救过来。

 

  有一次,解放军某部18名学员在训练中突发热射病,大多生命垂危。刚进病房,宋青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一个大房间里躺着18个身患热射病的学员。18条鲜活的生命,年龄都只有18岁!都是入伍还不到一个月!特别是一名叫张川(化名)的学员,有5到7个器官衰竭,陷入深度昏迷。

 

  “任何一个军队医务工作者看到如此年轻的战士为此牺牲,都会痛心,我下决定攻克这一难题。”宋青主动牵头,经过近十年的潜心钻研,研究出了一整套治疗热射病的方案。

 

  劳力性热射病起病急、恶化快,国内外报道死亡率高达80%,四个以上器官衰竭死亡率几乎100%,存活的患者28%还要留下后遗症。宋青将病人分为三组,把最重的5名患者集中起来由自己负责抢救!她非常清楚只有最重的不死,才可能没有死亡率。

 

  血滤、降温、脑保护、输血浆、输血小板、抗凝、抗感染……在救治过程中,宋青不停地鼓励医务人员:“千万不要放弃,坚持1分钟,就有第2分钟,坚持1小时,就有第2小时,坚持1天,就会有第2天……”

 

  18天,18名重病学员,无一例死亡,无一例有后遗症!

 

  除了掌握救治重症病人的技术,还要将技术“送下去”,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院长王耀献,是名副其实的“公益院长”。

 

  为提升基层服务能力,2015年,他启动“全国乡村中医师3+3提升工程”,迄今有133位基层中医师接受培训。学员的食宿和交通费用全部由东直门医院解决,总计超过300万元。

 

  王耀献的理念打动了顾氏和平奖基金会,获得2017年度顾氏和平奖。在颁奖典礼邀请函上写道:您所做的一切重要贡献和成就,使您不仅在中国,而且在整个亚洲和国际社会都成为他人效仿的典范。

 

  医德医学的本质,是给病人完整的一生

 

  2018年,张川的单位领导和他专程来京,代表被救的18名战士,给宋青送来了一块红木雕刻的匾额。匾额上用隶书刻着:“士兵的母亲”,下面是18个生命的集体签名。

 

  “宋妈妈”,成了宋青的代名词。哪个地方发生热射病,当地医生便对患者讲自己的口头禅:热射病,上北京,找宋青!近10年来,宋青先后800多次受命代表国家、军队奔赴全国20多个省市参与特重症患者抢救工作,抢救危重患者两万余例,抢救成功率达90%以上。

 

  “我从来主张医生应该这样”,钟南山认为,医生对病人态度好,最大的好处是可以获得病人的信任,这样病人才会合作。一方面会提供真实的情况,另一方面会依从医生,不会怀疑。病人一旦信任医生,就会把自己交给医生,这时候,治疗就容易多了。

 

  在冬天,钟南山会用手焐热听诊器,再给病人听诊。多年来,钟南山给病人看病,从来都是主动俯下身,一只手臂托着患者后颈和肩的部位,扶着患者慢慢躺下,等到检查完了以后,再慢慢扶起来。无论是哪种年纪、哪种病情,他都一视同仁。

 

  “医疗不像普通的商品买卖一样是等价交换,不是说我花了多少钱就一定能换到多少东西。从医几十年,看到过太多的病人,尤其是ICU里的病人,花了几十万,最后还是救不活的”,钟南山说。下转23版   医学的本质,正是给病人一个完整的一生。钟南山所在的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ICU,花个几十万最后还是救不回来也不少见,但钟南山所里,鲜有患者家属因此来闹过。在这里,医护人员每天最少都要用一个小时和家属沟通。

 

  著名肝胆外科医生黄洁夫的使命,就是致力于器官移植事业,让生命“有尊严”地在阳光下延续,也由此成为了大陆首位联合国顾氏和平奖的获得者。在黄洁夫的印象中,有座雕塑名叫《自我完善》。一位少女手拿锤子,正在敲击自己的身体,因为她的下半身还未完成。这座雕塑寓意,正是中国的器官移植事业。

 

  2012年11月9日,就读于韶关学院医学院、17岁的实习护士吴华静因车祸而致脑死亡。为达成其出事前心愿,吴华静的父母决定捐献女儿的器官——1个肝脏、2个肾脏和1对眼角膜,拯救3个人的生命,让两个人重见光明。

 

  黄洁夫亲自主刀将她的捐献器官移植到受体体内。几个小时后,吴华静的肝脏在另一个人的身体里苏醒。此后,进入手术室内,医生们一起摘下口罩,向捐赠体低头默哀,成为了告别生命的固定仪式。

 

  “只有生命有尊严,国家才有尊严”,黄洁夫说。虽然她去世了,但是她的生命救了另外三个人,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她的生命在另外的生命中获得永存。   医研以身试药,诺贝尔医学奖在中国

 

  “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中国人”,世界认识了屠呦呦。

 

  第一个提取出具有100%活性的青蒿素、第一个将青蒿素运用于临床并证明有效。但鲜有人知,这种如今被认为是治疗疟疾最佳的方案,是屠呦呦团队经历了以身试药、190次失败后得出的结论。屠呦呦在《自然》上发表《青蒿素的发现——中药的馈赠》记述了当时的情节:我们调查了2000多种中草药制剂,选择了其中640种可能治疗疟疾的药方。最后,从200种草药中,得到380种提取物用于在小白鼠身上的抗疟疾检测,但进展并不顺利。

 

  翻遍古代医学典籍,访遍名老中医,甚至亲自去越南疟区考察。“1971年10月4日,我第一次成功地用沸点较低的乙醚制取青蒿提取物,并在实验室中观察到这种提取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100%。这个转折点是在经历了190次失败之后才出现的。”

 

  也正是这一发现,在40多年后让屠呦呦成功问鼎诺奖。

 

  而她和研究组成员甚至“以身试药”。当年屠呦呦整天泡在实验室,满身酒精味。当放弃酒精改用乙醚后,由于乙醚有毒,屠呦呦得了中毒型肝炎,团队中的钟裕荣切除了部分气管和肺叶,崔淑莲也很早过世了……

 

  中国的研发团队,时时刻刻都在进行工作。2017年度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全国仅有两人荣获该奖项中的生命科学奖,其中一人就是陈薇。

 

  陈薇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研究员,随着她团队的重组埃博拉疫苗研发成功,世界卫生组织宣布,西非埃博拉疫情已经不再是国际级别的卫生领域情急事件。

 

  而在2014年之前,埃博拉病毒阴霾时刻笼罩着西部非洲,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学家麦科明克撰写《第四级病毒》里写道:“昏暗的煤油灯光下,只见10来个病人躺卧在草席上,有的痛得直打滚,徒劳地和一口一口吞噬他们的病毒奋战;有的身体僵硬,喉咙里嘎嘎作响,死亡离他们已经不远了。经过5天的潜伏期加上病发2天到3天,埃博拉病毒感染者的喉部就会严重发肿,甚至连口水都无法吞咽。”

 

  大部分病人在数天内死亡,所有治疗方法都告无效。在疫情最为严重的时刻,曾经领教过非典之痛的中国医生,远渡重洋,来到非洲大路上。当时,美国和加拿大研发的疫苗均针对1976基因型埃博拉病毒,且需要在零下80摄氏度冷冻保存。因此,研发出针对此次疫情、方便非洲当地保存的2014基因型疫苗势在必行。

 

  陈薇强调,疫情像一把锁,这个锁的密码是不断在变化的。破解密码的钥匙就藏在病毒自己身上。所以我们针对埃博拉病毒,做出了逐渐深入的一系列研究,即学习病毒、改造病毒、利用病毒。

 

  在全球埃博拉死亡人数直线上升的严峻时刻,陈薇团队研发的埃博拉疫苗获临床许可,成为全球首个进入临床的新基因型疫苗。

 

  让陈薇印象深刻的是,在非洲开展临床试验的医院门口,一名清洁工请求成为志愿者,保护他和家人的生命。

 

  中国医务科技工作者,在兢兢业业中,攻克着一个个医学难题,书写着他们的人生大爱。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