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假结束后,职场妈妈们不可避免的要面对和孩子的分离,这对小宝宝和家人来说,都是一种煎熬,
在分离的过程中,如果能正确的处理宝宝的情绪,既可以合理拒绝要求又不会伤害孩子,
如果处理不当,则会对孩子的内心造成影响。
禁止型孩子内心
会留下创伤
“不准哭,再哭就不要你了。”“再哭妈妈永远不回来了。”这种用恐吓的方式,吓唬孩子,让孩子听话,是不少家庭中常用的一种方式,不光妈妈会说,家庭中的其他照顾者也会跟孩子说类似的话。
这种方式,其实是禁止孩子表达自己的情绪,粗暴地让孩子不能有情绪地接受某种现实。
其实,当孩子内心的愿望得不到满足时,孩子需要在现实与内心需求之间维持一种平衡。这种平衡就是心理平衡。
通常,情绪反应是达到平衡的良好介质。比如,孩子需要妈妈陪伴,却不得不跟妈妈分开。这时,情绪就是介于内心和现实之间的桥梁,会产生不情愿,生气,愤怒,不甘心,难过,失望等情绪。
正是在处理这些情绪的过程中,孩子内心逐渐接受了现实,不执拗于一定要满足自己的需求。而那些任性的孩子,则在这个过程中,一直执拗于满足自己,而不愿意接受现实。
不管怎样,这个过程或长或短,是不可或缺的过程。也就是说,需要容许并妥善处理孩子的情绪。简单粗暴地禁止,会在孩子内心留下很大的创伤。
理智型孩子压抑
或委屈自己
所谓理智型,就是设身处地地理解小孩子的心情,同时也知道现实的残酷,把这两点都告诉小孩子。
我曾经做过奶爸,在我的女儿断奶期间,那个小不点就是不吃饱,不停地哭。
于是我就耐心劝导她:妈妈要上班,所以你要断奶,爸爸也没有办法啊,可是你不吃饭怎么办呢?
在这样的劝说下,刚刚十多个月的小不点似乎就听懂了,慢慢地不再那么任性地哭了。虽然看起来她吃饭的时候还是很难咽下的样子,然而还是坚持一口一口地慢慢吃了。
别以为孩子小什么也不懂。很多时候不懂的不是孩子而是成年人。如果成年人真的能够跟孩子讲清楚道理,孩子是能懂的,他们似懂非懂的表情其实就是在向我们表达自己接受了。
但是,这样的方式也会让孩子在内心产生一种印记。那就是,我的愿望是不能够被满足的,因为现实是不允许的。
那么,孩子可能会形成压抑自己需求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就是压抑或委屈自己为别人着想,然后很早就成为一个懂事的孩子。
满足型
让孩子
体验到被爱
孩子的天性,就是需要被爱的。孩子来到我们身边,有一个目的,就是让父母学会爱。而爱,就是要去满足对方。
爱孩子,不光要满足孩子的吃喝拉撒睡等生理需求,还要满足孩子心理上的需求。
但是很多成年人一是自己根本就不懂得孩子有什么心理需求;二是忙于物质方面的获得,根本无暇顾及孩子的心理需求。或者两者兼而有之。
做不到完全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适当地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也十分重要。这样孩子才能体验到自己是被爱的,是值得被爱的,同时也能接受现实中的不允许,孩子心理才是健康的。
对于要跟孩子分离这件事,我个人认为,妈妈要尽可能地多照顾婴儿,不要跟婴儿分离得太早,比如尽量十个多月或一年后,再去工作。
同时要稳妥地跟婴儿分离。采取渐断式、温和讲道理式相结合。温和讲道理,就是允许孩子在分离的过程中有自己的情绪。理解孩子的感受,允许孩子哭,在孩子哭时不恼不怒,平静地陪着,然后,坚定地分离。即告诉孩子:你可以哭,但是必须接受现实。
天津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关颖:孩子最重要的存在感和价值感,很多是来自父母的肯定和鼓励,这是孩子行走一世的重要力量。而持有固定型思维的家长总会对孩子的努力视而不见,无论孩子做得多好获得多少成绩,却总也不得到肯定和赞许,最终在孩子心底留下伤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