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车回家路却成生命不归路。互联网时代,哀悼的声音格外悲戚。
而在一篇网络爆文《托你们的福,那个杀害空姐的司机,正躺在家数钱》中,自媒体“二更食堂”用了大段低俗语言假想空姐遇害情景,将悲剧事件色情化演绎,把痛点当做卖点,引人愤怒。
互联网时代,微博、公众号、短视频等自媒体爆炸式增加,每一种发言和发声,由茶坊闲论走向公共言论,话语背后所承载的价值观、精神观念,都应受到重视:它是个人情绪,更是一种公共表情;它是一种语言表达,也是道德的折射,对公民精神、社会风尚,都会产生微妙的雕琢与催化。
煽风点火,消费弱者,调弄良知,收割流量!这种措辞露骨的“人血馒头”,撕裂了人间最起码的善良与温情。任其扩散,旁观者可能是曾经的快意恩仇者,也可能成为下一个被消费的对象。
社会发展的现代化体现在技术层面的一流,更体现在精神和道德水准上的高度。面对每一个公共事件,每一句公共言论,都不应为流量而丢弃伦理,为利益而伤害良知。
“彭宇后遗症”发生后,河北邯郸市一位七旬老人摔倒在路上,路过的出租车司机王铁军将老人救起。“我知道南京的彭宇因为扶起一位摔倒的老人却被告上法庭的事,我也害怕被讹上。可是将心比心,谁都有父母,要是自己的父母摔倒了却没人管,做子女的又该怎么想”,王铁军坦言,以后再遇见这事他还要管!
有调查显示,向陌生人传递善意,61.7%的受访者表示可以“唤醒人们心中的善意,减弱身上的戾气”。面对老人摔倒,北大副校长吴志攀的话被网友总结为“撑腰体”:“你是北大人,看到老人摔倒你就去扶。他要是讹你,北大法律系给你提供法律援助,要是败诉了,北大替你赔偿!”这些言论穿越互联网,坚实地温暖着人心。
执着的善美总让人难以忘怀。面对准备跳楼的女孩,有人抱着肩膀围观,有人大喊“要跳赶快跳。”而93岁的周泽骅老人挥着颤巍巍的手臂,用尽力气发出“不要跳,不要跳”。这段视频的点击量已过百万。耄耋老人用微弱的声音,执着地呵护生命,令人动容。
虚拟世界中人人有面具,不真实或会滋生罪恶的念头。但再虚无的土壤也不应生出恶之果,如果我们披着“马甲”肆意码字时,能将点点善念存在心间,那虚拟空间和现实社会的正能量才会有联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