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看病与教育孩子本不搭界,但仔细一想还是有些关系的。
前几天,一位医生朋友分享了这样一则故事:下午去开会,来自下面医院的主任说,他们医院有个老主任,看呼吸道感染很出名,每天要看一百多个号。早上八点上班,中午没得休息,晚上八点才能下班。
他的号太火了,每天都供不应求。为什么呀?治疗效果好!凡是发热、咳嗽,都是口服阿奇霉素,静脉用头孢曲松和地塞米松,几乎没有不好的。凡是不好的,一定是病情太重转到上级医院去了,并不能说明老主任的医术不好,所以他的名声好,病人多。
但凡有点医学常识的人都知道:感冒,主要是由病毒感染引起,并不需要进行抗菌治疗,且病程自限。就算是细菌感染,也要根据具体情况才能使用抗生素。如果病人只是咳嗽发烧,但是精神状态良好,其他表征正常,就可以先不使用抗生素,而是选择观察。
也就是说,老主任的做法存在明显“过度治疗”的嫌疑。虽然每次都能很迅速的退烧和止咳,看起来药到病除,但是抗生素的用量是不是在逐渐增加?不使用抗生素时,病情会好得很慢?更可怕的是,真正需要用抗生素的时候才发现抗生素已经失效了……
医生治病就如同父母管教孩子。咳嗽发烧就好比孩子“不听话”,是现象;真正的病因可能是感染,而孩子不听话的原因就数不胜数了。
在管教孩子方面,许多父母也跟老主任一样“神”。当孩子在大庭广众之下跟我们僵持的时候,积威已久的父母会很淡定的说:“我数三下,你再不听话我就揍你了!1……2……”,孩子立刻唯命是从。
这是一种基于惩罚的管教方式,它最大的特点就是“有效”。当孩子还小,惩罚会让孩子乖乖听话,或许你的管教达到了目的。但是,你可知道惩罚会带来多大的“副作用”吗?
我的表姐有一个7岁多的儿子。有一天,这么小的男孩竟然跟她说:“你就知道打人,对爸爸发脾气,对我也发脾气,我长大后要是能不娶老婆就好了!”
另外一个表姐,女儿快10岁了。3岁之后一直都是公公婆婆带着,现在一直都跟她不亲近。不经常相处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孩子说,“你们是坏爸爸妈妈,在我小的时候总是打我,我不喜欢你们。”
惩罚,会给人带来身体和心理上的伤害,但我们常常只关注到前者。孩子身上的伤很快就好了,好到你和孩子都忘记了你曾经带给它的伤害。但是,被我们所忽略的心理伤害恰恰是最严重的。
我身边就有这样一个例子。朋友的父亲脾气暴躁,在家里,所有人都要听父亲的。如果事情不如意,父亲就会大发雷霆。父亲打过他几次,每次奶奶都会来劝导他,“孩子,你就向你父亲认个错吧!认个错,他就不打你了。”为了早点结束身体上的惩罚,他选择了前者。
他说:“那个时候,我的内心是绝望的。父亲是我在这个世界上最亲的人,可此刻却在以最残忍的方式伤害我。明明觉得自己没有错,却不得不认错。”
在他的童年里,父亲的权威是他始终不敢触碰的高压线。后来,他变得总是讨好别人,避免和任何人发生冲突。为了让别人满意,他常常压抑自己内心真实的情感。他错误的通过他人来定义自己,因此常常感觉迷茫,寻找不到自我。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管教孩子呢?其实很简单。
一、接受孩子的情绪,情绪本没有错。
二、弄清楚孩子行为背后真正的原因。当你站在孩子的角度来思考,孩子的行为就很好理解了。我们可以鼓励孩子哭,允许孩子慢慢的自我调整。尽管慢一点,但这无疑是更有益的。
医生朋友说:“如果我跟他各开一个诊所。如我不走捷径,那一定是好几天不退热的。即使有人愿意接受治疗,我也要花很多口舌来解释,性价比根本不值!他是门庭若市,我是门可罗雀。”我说:“如果我生病了,我一定会来找您看病的。”
摘自微信号:医来er趣,宝贝夕的臭屁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