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18年04月27日> 总第1501期 > 01 > 新闻内容
让孩子把运动写在一生的轨迹中
健康时报特约评论员 陈晨曦
发布时间:2018年04月27日  查看次数:  

  健康时报特约评论员  陈晨曦

  运动对孩子来说究竟有多重要?

  心理学家说,儿童时期未参加过游戏,人一生的心智都难以正常;社会学家说,青少年时代未参加过运动,进入社会时就缺乏自信和竞争意识;教育学家说,不能教会孩子善度余暇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不能引导人们开展休闲活动的社会是不健全的社会。

  将孩子送上运动场的家长,大都会感叹孩子性格和体魄的变化之大。即便如此,冰冷的数据依然表明,多数青少年的身体还有待唤醒。“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的这句话可谓切中要害。

  简单划分,青少年和儿童体育可分为两部分:一是学校体育,每周两节以上的体育课和每天一小时的课外体育活动已经成为“硬性指标”,《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也给出了具体的评价体系,只要教育部门严格执行、不打折扣,让学生基本参与其中应不是难事;二是业余体育,即学生在校外参与的社区与社会体育活动,从当下的情况看,这部分难以掌控,也不容乐观。

  业余体育活动是学生自愿参加,家庭因素至关重要。有多少父母愿意让孩子在课后的运动场上挥洒青春,还不求在体育路上有所发展?诚如知名体育学者卢元镇所言:“体育教育具有强制性。国家对青少年的身体发展具有战略要求,这涉及到国家安全和长远利益。如果强制都做不到,还能指望社会家庭自愿性质的能解决什么问题呢?”

  近年来,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不断下降和肥胖引起世界各国广泛关注。美国制定了“美国为了更健康的青少年一代行动起来”的国家体育活动计划;俄罗斯总统普京签署命令,恢复苏联时期“苏联劳动与保卫祖国体育制度”;日本对《体育振兴计划》(2000年)进行部分修改,把“抑制学生体质下降,增强学生体质”作为体育振兴的首要目标。

  让孩子把运动写在一生的轨迹中,需要家庭理念的转变,需要教育杠杆的撬动,更需要体育体制的公平。

  多年来,中国竞技体育相对封闭,形成了一个小圈子,垄断着大量资源。清华大学曾培养出胡凯、王宇等多名田径名将。但即便如此,该校在训练、科研、康复等方面都与专业队无法相比。因此,一个更理想的体育发展模式,应该让竞技体育向全社会敞开大门,让所有孩子都有机会展现自己的竞技才能,提升广大青少年参与体育的能动性。

  “少年强则中国强,体育强则中国强”,青少年体质绝不能等闲视之。今天,青少年体质健康是全民健康的“基数”;明天,这些“基数”就是全民健康的“基石”。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