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广东网友谭秦东因在网络上发帖称鸿茅药酒是“毒药”,内蒙古自治区凉城县警方对其进行跨省抓捕,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公安部、最高检、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等公开表态进行调查。此前,2017年8月25日,健康时报刊发《谁是鸿茅药酒的护身符》,深度调查鸿茅药酒的广告违法问题。
作为一种非处方中成药,鸿茅药酒既不是一无是处的“毒药”,也不是包治百病的保健品。如果通过广告宣传不断弱化药品属性、强化保健功能,就会模糊药品与保健品的边界,对消费者产生误导,甚至危害公众健康。
——人民日报评论。
让人惊诧的是,鸿茅药酒此类行为竟能坚持10年,持续上千次违法。不仅说明这家企业缺少社会责任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其受到的处罚力度不够大,违法成本远低于违法所得,当地有关部门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经济日报评论。
比起急着给陈述其副作用的网帖贴上“恶意抹黑”标签,涉事企业或许更该反思,“违法成瘾”式自黑对自身商誉的损害。
——光明网评论。
本可以保持自信与大度,作出更加严谨、负责任的解释,现在却轻易推动刑事追责,引起了“仗势欺人”的质疑,遭致“众人推墙式”舆论反弹,或许这才是搬起石头砸坏了自身企业商誉。
——北京青年报评论。
内蒙古食药监督管理局作为监管部门和广告批文核准部门,却一路为鸿茅药酒广告“开绿灯”,让鸿茅药酒成为打不死的“小强”,顽强地存在着。显而易见,内蒙古食药监督管理局的行为令人失望。
——凤凰网评论。
在这背后,隐匿着不正常的审批、不正常的政商关系、不正常的政绩观。浸淫这种不正常的社会生态,练就了鸿茅药酒的金刚之身。
——潇湘晨报评论。
一家屡屡违法宣传、欺骗消费者的厂家,竟还认为质疑者损害其名誉,真是滑天下之大稽。知名调查记者王志安在微博上公开质疑:“这样一家不断违规的企业为什么能越做越大”,“建议中纪委查一下”。鸿茅药酒报案警察抓人、底气十足,根源或许就在这里。
——钱江晚报评论。
“神药”的商业模式早已不是秘密,无外乎广告轰炸、夸大疗效、模糊药品属性等。“神药”的病根早就被诊治清楚了,那就是违法成本太低,与巨额利润不成比例。天下苦“神药”久矣,这次能不能来个大扫除?
——澎湃评论。
问题的关键不是鸿茅药酒是不是药,而是它到底有啥作用,谁才是权威的发言人。
——凤凰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