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18年04月17日> 总第1498期 > 10 > 新闻内容
久病床前,家属也要喘口气
北京市西城区平安医院临床心理科 郑晓星
发布时间:2018年04月17日  查看次数:  

  在我刚入内科的时候,我曾遇到一个在当时看来“毫无人性”的患者家属——老黄。

  老黄的老伴儿躺在病床很久了,身上插着鼻饲管、导尿管,整个人处于昏迷状态,非常消瘦。老黄每天都陪在床前,呆呆地看着老伴,给她梳头、洗脸、护理,尽管老伴躺床这么久,但看上去一直很整洁,也没有异味。

  就当我们全科为老黄的耐心交口称赞的时候,有一天,老黄找到了我——

  “郑大夫,非常感谢你们这段时间费心治疗我老伴。但今天早上我看着她的眼睛,虽然她不能说话,但凭着我们几十年的感情,我能感受她不想再这样下去了,她希望能尊严体面地离开。我尊重她的意愿,所以,请你们放弃一切对她的治疗,让她安静地离开。”

  当年的我,将生命看得重于一切。觉得这老头儿实在不像话,自己的老伴怎能轻易放弃?我们全科的人都对老黄的行为非常愤慨,觉得这是老黄的预谋,从一开始他就计划着要让老伴自生自灭。

  当时的我对老黄只有鄙视和愤怒,而今天回头再去看这件事,我有了更多的思考。对于当时年老体衰的老黄而言,数十天如一日地照顾一个卧床不起、无法交流、日渐衰竭的患者而言,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当他看不到治疗希望,他不能想象接下来他还要面对什么,这让他恐慌和无助,他的生活完全失控。而面对曾经的爱人变成了这样一个形销骨立的僵尸一样的存在,他内心也对自己无法阻止老伴病情的恶化感到自责。

  这样一些复杂的情绪他很难承受,于是他要给自己找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逃离这种痛苦,那么保有老伴的尊严和体面就成了此时很好的选择。我相信在照顾一个卧床且神志不清的患者时,老黄并不是孤例,很多人一定和老黄一样,陷入痛苦、焦虑、怨恨、煎熬等复杂的情绪之中。我们往往关注患者的心理,却忽略了对家属的心理护理。

  那么,家属要如何调整情绪,才能更好应对照顾卧床患者呢?

  接受家人必然衰老的事实

  人老了,就像一部行将报废的机器,出现各种问题、抛锚在所难免。接受老伴必须长期卧床的事实,调整自己的生活节奏和与老伴的相处方式,不要让自己陷入抱怨之中。

  积极向外寻求支持和帮助

  有些老人特别害怕给子女添麻烦,老伴生病了都不敢告诉子女,怕影响子女的生活。但老人要明白,对子女而言,最遗憾的事情莫过于“子欲养而亲不在”,一定要及时告知子女,争取得到子女经济和人力的帮助。照顾长期卧床的患者确有很多压力,参加一些患者家属的活动小组很重要,可互通有无,互相支持。

  一定不要有内疚的情绪

  要强调一点,家属一定要避免内疚情绪。有些老人,老伴卧床了,就开始忏悔,想做的事情太多,可毕竟体力有限,而这是一场持久战,开始时或许能面面俱到,照顾时间久了渐渐精疲力竭,此时就易产生厌烦情绪,开始抱怨。所以,老年患者家属一定要量力而行,照顾好患者的同时照顾好自己。

  最后时刻不排斥安宁疗护

  对于长期卧床已经成为植物人,或者毫无治疗希望,患者自己本人也处于痛苦状态之中的情况,如果家属真的觉得已经透支能力、不堪重负了,就应该思考是不是真的要选择继续维持生命呢?

  在照顾长期卧床患者时,避免自己的衰竭比一切都重要。有时,活着并不是患者的需要,而是家属的需要,因为家属不想让自己日后内疚,但如果现实真的已经到了无法继续的地步,或许跳出情感,选择一个更为理智的结束才是正确的。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