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18年04月13日> 总第1497期 > 22 > 新闻内容
妈妈为救孩子故意染上了结核
陈想非/文
发布时间:2018年04月13日  查看次数:  
   六岁的斌斌得了一种“怪病”。这病让他发育迟缓,6岁的年龄只有3岁的个头,还长期腹痛、腹泻,日渐消瘦。为了治病,县医院、省医院跑遍了,可4年来,没人能说清这到底是什么病。

  后来当地医生也束手无策了:“我们这里真没有办法,你们还是去大医院试试吧。”一家人就这样来到上海。拿到检查报告的那一刻,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结核病研究中心主任卢水华明白,这次真的遇上了难题。作为结核病专家,卢水华接触过许多稀罕病,但眼前这个男孩的情况确实棘手。

  在发达国家,类似症状通常由克罗恩病导致,但在中国,还有另一种可能,那就是肠结核。这两者看上去相似却有本质差异,一旦误诊后果严重:把克罗恩病当肠结核来治,无效不说,还会耽误最佳治疗时机,留下后遗症,甚至需手术、做人造肛门,生活大受影响;反过来,万一是肠结核,却当克罗恩病治,很可能导致结核病全身扩散,甚至波及到大脑、危及生命。

  本来只要确定病因,无论哪种,治疗起来都有不错疗效。但它俩“太像了”,很难确诊。别说靠临床特点,肠镜检查、从体内取组织做活检都难明确。男孩前后在国内多家顶级三甲医院做了10多次肠镜及病理检查,大部分医生说是克罗恩病,少数认为是肠结核。更何况结核病本就很难检测。以肺结核为例,成人检出率在30%~40%,儿童仅为其五分之一。肺外结核检出率更低,地方医院查不出来并不奇怪。卢水华面对的是一项世界级难题。

  当卢水华把实情告诉男孩妈妈时,她眼睛里的光黯淡了下去,然而仅仅一秒。“斌斌这么小,一定有办法,卢医生,您想想办法吧!”母亲不肯放弃。

  卢水华想到的办法是:先假设是肠结核,进行试探性地抗结核治疗,看有无效果。这是最保险也最有希望的手段了。没有任何犹豫,家人迅速同意,为期一年的抗结核疗程正式开启。这一年,卢水华的心颇不平静。

  治疗一度效果不错,甚至有段时间已接近痊愈。可一年后却再次出现了肠梗阻。病情的反复,让卢水华心生疑虑。之前的假设错了吗?他不敢大意。原先的疗法只能暂停,一切又回到了原点。

  为解决问题,卢水华又发起多次联合会诊,将上海乃至长三角地区最好的专家都聚到一起。然而专家们还是没能取得一致意见。克罗恩病还是肠结核?这问题像一个死结,在医生们心中缠绕不休。

  带来转机的,是斌斌的妈妈。有一天,她突然开始咳嗽。检查结果令人震惊:她患有结核病!这怎么可能?诊治斌斌前,她作为家属明明也接受了体检,当时并未查出结核。这期间究竟发生了什么?

  事实震撼了所有人。原来整整半年时间,她背着医生,用斌斌的饭碗,吃他剩下的饭菜。而结核病,是可以通过食物传播的。这就意味着,如果她事后患上了结核,斌斌的病也就得到了确诊。

  这个农家妇女为救儿子孤注一掷,甚至连丈夫也被蒙在鼓里。更关键的是,从她肠结核、肺结核的标本中检查出一种耐药性极强的结核病菌。斌斌患上的不只是肠结核,还是结核病中的“顶级杀手”——耐多药结核病。

  目前,全世界约有48万耐多药结核病,其中5万多在中国。这个病的发现率只有10%,治愈率为50%,换句话说,算上没有被确诊的那90%,真正的治愈率只有1/20。因此,一些人也将耐多药结核称做“不治之症”。斌斌妈妈做出这番举动,真是冒着巨大的生命危险。

  病因找到了,但卢水华丝毫不敢懈怠。他给母子俩都采用了耐多药结核的治疗方案,最后终于见效。因为年轻,斌斌康复很快。可斌斌的妈妈却由于严重的肺结核导致左上肺毁损,虽然最终也康复了,但不可避免地留下了后遗症,肺功能变得很差,稍微活动一下都会有些喘气。

  虽然斌斌妈妈的行为伟大,令人感动,但医生不建议大家效仿。

  据微信号“健康头条”(Baojiandaifu),陈想非/文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