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18年03月13日> 总第1489期 > 10 > 新闻内容
不要太把自己当病人
北京市西城区平安医院心理科主任 郑晓星
发布时间:2018年03月13日  查看次数:  

  我在高干病房工作的时候,经常接触一些患有慢性病的老人,身上既有冠心病、老慢支,也有糖尿病、高血压。隔三岔五就要来医院住上一段时间。我对当中一位老慢支患者印象尤其深刻,大家都叫他老刘。

  老刘,是我们科最不受欢迎的病人。

  倒不是什么私人恩怨,也不是有什么有色眼镜下的偏见。而是,老刘太拿自己当病人了。

  因为自己有慢性病,家人又都在国外,更是常年住在医院。老刘总觉得自己是病得最重的人,每天都有很多症状,每次医生查房,老刘总拉着医生抱怨个没完,还经常因为医生和临床患者交谈的时间比他长,给医务科打电话投诉“医生不重视我”。

  老刘对护士也是百般不满,觉得不该让实习护士给他扎针,护士长不该一整天不来看他,值班护士查房走路声太响吵到他睡觉了。总之,在住了几次医院之后,整个病区的医生和护士都被他投诉了一遍。

  最后,他还向卫生局投诉了医务科不作为,没有好好处理病区医生和护士的不尽职尽责。最后的结果,可想而知,整个病区的医生护士都不喜欢老刘,对他是不可能有太多温情的,服务态度冷冰冰的,老刘就更生气了,恶性循环,老刘被贴上了“最不受欢迎的病人”的标签。

  如果试着分析老刘的心理,其实,归根结底,是他太把自己当病人了。他从被诊断出老慢支的那一天起,就把自己定位在了一个需要得到细心照顾、认真对待的患者位置上。从得了病的那一天起,他就不再是一个具备完全行为能力的正常人,而是一个处处需要帮助和关爱的弱者——

  正是这样的定位,让老刘对周围人期待太高,认为别人应该像他一样重视他的病情,而他不知道的是,在专业医护人员眼里,像他这样的病情根本不值一提。于是巨大的落差就产生了,老刘对周围的环境充满了失望和抱怨,把自己的晚年生活抹成了一片灰色。

  生老病死乃人生常态,人老了,总有这样那样的躯体问题,就医和住院也就成了时而有之的事情。很多内科疾病其实是没有完全治愈的可能,比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老慢支等,因为这些疾病本身就是和生命机体长期运转之后的磨损和老化有关的,医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延缓疾病的进展,但不可能从根本上逆转机体的衰退。

  人当然希望老了各个脏器都还能活动自如、毫无故障是一种很难实现的奢望,套用当下很流行的一句话——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其实,疾病最可怕的地方不在于它给人生理上的痛苦,而在于它给人心理上的打击。一小部分人得了慢性病,恨不能24小时都处于医生监护下。他们一般个性上都比较追求完美,包括对自己的期待,得了无法完全治愈的疾病意味着自己将不再完好,于是自暴自弃,不再对自己有要求,干脆躲在病人的角色里,把内在的无能为力转向外在对别人的挑剔、抱怨和指责。

  不要总是把自己是病人挂在嘴上,不要要求别人给予特殊的照顾。得了慢病,定期就医就可以了,剩下的该怎么生活还怎么生活,与其哀伤地抱着慢病哭泣,不如学会心平气和地和慢病一起走过余生,当个“快乐的病号”!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