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完春节长假,有网友戏称“7天,是我跟父母好好相处的极限。”
春节既是亲人团聚,也是亲情大考,而不同年纪又有不同感悟。
18岁
出门想家回家想逃
不渝回家第一天,一进门老妈就与她来了个熊抱。满桌都是她爱吃的菜,不渝吧啦吧啦恨不得将一学期的种种统统讲给老妈听。晚上洗澡,不渝和老妈挤在一块,互相搓背、洗头,母女情深。
第二天不到8点,不渝被老妈掀了被窝。老妈满脸不悦,怪她搞乱房间还睡懒觉。不渝嘀咕:“放假第二天,谁不想多睡会?早知回家连个懒觉也不给睡,还不如在宿舍睡够三天三夜才回来!”第三天,老妈数落不渝磨磨叽叽不按时吃饭,整天宅在家也不出去找同学玩,好吃懒睡不做运动……但凡有一点点不符合她的标准,必上纲上线上升至三观高度。不渝在朋友圈吐槽:“我都大一了,我妈还把我当小学生管!”
十八岁的不渝,出门想家,回家想逃。这是青春期与更年期的碰撞,是独立与管束的对抗,似乎也是中国亲子的必经之路。
28岁
妈妈的唠叨堪比咒语
小昭提前一周回家过年,见她形只影单,妈妈没像往年那样帮她接行李,而是长长叹了口气,给她推荐了一张微信名片——那是她老同事表姐的儿子。
小昭与那个微信账号聊了几次,不对路,悄悄屏蔽了对方。她妈妈知道后,整天跟在她后头数落:“我在你这个岁数,你都上幼儿园了;都28了,看你还能俏几年?眼珠别老往上看,天上也掉不下白马王子。”
小昭觉得,妈妈的唠叨,每一条都像咒语。小昭认为妈妈在乎的是自己的面子,根本不在意是否伤到女儿的心。大年初二,谎称公司要提前上班,离开家一个人去了泸沽湖。
大龄子女很难理解父母对自己婚事的过分操心。而父母,也难以接受子女对婚恋的淡定。还好,时空减少了交锋的机会和频率,也让彼此能够不超越各自的界限。
38岁
我妈那么省我还是早点走
潇潇回家过年,发现妈妈不把洗衣机的水往下水道排,而是用盆盆桶桶接下来。阳台上十几个盆子桶子,装着颜色深浅不一的水,浩浩荡荡,如同开了个酱汁铺。而潇潇妈穿着雨靴,哐当哐当,不停地把洗衣水搬到卫生间。潇潇一上卫生间,她妈妈就跑过来叮嘱她,上完厕所别按冲水按钮,用马桶旁盆子里的水冲冲就好。
潇潇对妈妈说:“你的老寒腿总是痛,这样折腾会加重膝关节负担,更加影响走路。以后你老了,我们会好好照顾你,却没法替你疼。”可她妈妈一点也不为所动。最让潇潇无法忍受的,是她妈妈总是先吃烂了的水果,剩菜剩饭和过期的点心也舍不得扔。潇潇原本想在家呆7天,却在第4天果断改签高铁票,早早返程。
妈妈并不是刻意亏待孩子,而是省习惯了。这时的妈妈成了青春期的执拗老小孩,子女劝不住惹不起,只好走为上策。
48岁
妈妈那么乖我再也不离开
萍萍说过年呆在家陪妈妈是最幸福的事。萍萍的妈妈八十多岁了,身体还算硬朗,只是耳朵有点背。萍萍说什么,老妈只安静地望着她,不批评不唠叨,什么都由着萍萍。萍萍给她拍照,她马上坐得端端正正,咧嘴笑成一朵花。
萍萍妈很依赖萍萍,萍萍为她做饭、洗衣、洗澡,陪她看电视,给她讲笑话。在北京工作了三十年的萍萍,打算春节过后不走了,留在家照顾妈妈。萍萍对妈妈不再有任何要求,不再有丝毫挑剔,在她眼里,妈妈是呆萌呆萌的老宝贝。
这样的妈妈,岁月磨去了她的锋芒,掠走了她的精明,收回了她的唠叨,变得好乖好天真,单纯如婴孩。这样的女儿,尝尽人世千般滋味,深深懂得,妈妈才是最温暖的港湾。
58岁
我想呆在家可惜妈忘了我
朝维带着满满的期待回家过年,可惜妈妈这次见到他,依旧喃喃自语:“这是谁家的娃儿?到我家干嘛来了?”
朝维的妈妈在八年前就患了阿尔茨海默病(俗称老年痴呆症),除了老伴,谁也不认得了。朝维每每回家叫妈,她不是往后躲就是把儿子推出门,弄得朝维伤心又难过。
除夕晚上,等妈妈睡着了,朝维在妈妈床边坐了很久。他凝视着母亲那张苍老的脸,朝维忽然又觉得欣慰起来,妈妈虽认不得自己,但自己能够呆在妈妈身边,看着她,陪着她,这也是一种幸福。
亲情中的父母与孩子常常这样错过:我惦念你时,你往往无视我;你牵挂我时,我又偏偏忘了你。
68岁
妈妈不在了我已无家可归
正月初二,朋友圈都在晒自己回娘家陪伴妈妈的照片,一片其乐融融的景象。
梅姨也发了一条微信朋友圈,一个孤独的背影,配着一行字——妈妈不在了,我已无家可归。这张照片,让很多人泪目了,他们开始反思,趁父母还平安健在的时候,自己为他们做得是否足够;如果日后离去,自己是否留有遗憾。
如果把十八岁当作人生坐标上的一个点,那么子女与父母的关系,可能是一条曲线——起初一路向下,直到跌落到中年这个原点,才会渐渐上行,随着年岁渐长,越来越想好好与父母呆在一块,好好与父母相处。
可惜,往往子欲养而亲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