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18年03月02日> 总第1486期 > 10 > 新闻内容
有些老年人的病不用治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血管科主任医师 朱 宁
发布时间:2018年03月02日  查看次数:  

  年纪大了,身体最先感知,我常说“老年人”的同义词就是“遭罪”!无力、气短,记忆力下降,皮肤瘙痒、便秘、尿失禁,没食欲……你去问医生,医生能做的也只是检查一圈,没发现器质性病变,告知没有什么要治疗的。很多老年人的病痛可以称为老年病,对于这些病痛,只能“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尽量改善老人的生活质量,达不到理想效果的时候,也只能“服老”。

  “按照指南,就应该……”一些医生常常把临床路径、诊治共识、指南挂在嘴边。处理病人不分年龄,不分身体状况。比如,80岁~90岁的老人,血压160mmHg,血糖7.5mmol/L,总胆固醇5.8mmol/L就大惊小怪,惊呼“三高”了,血压要赶快控制到140/80mmHg以下。主动脉有钙化,颈动脉有斑块,狭窄<50%也是大动干戈,如临大敌,告知不处理斑块就会掉下来堵塞血管。老人没有“病死”,也被“吓死”了。其实,老年人更大的风险是血压低造成重要脏器的血液灌注不足,低血糖引发的昏迷甚至死亡。

  更何况,目前大多数疾病的诊治共识或指南并不适用于老年人,因为针对老年人的临床研究不多,依据不足,如2016年《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指出,因尚没有≥80岁老年人的临床研究,所以老年人他汀药物治疗靶目标值不做特别推荐。

  针对老年病人的诊治与普通病人不同,既要从慢性病诊治进展中获益,也要考虑到老化、共病、衰弱、残障带来的个体差异。专科单病种模式为主导的治疗,对于疾病本身而言应该是一个较好的治疗模式,但对于共病、高龄的老年人而言,却未必是最好的选择。

  一位78岁老人在体检时发现一个小肝癌,顺利手术切除却未能出院,死于并发症;一位80多岁老人一个并不复杂、不大的疝气手术,术后各种并发症依次出现,迁延不愈数月,苦不堪言。

  常言道:外科医生要知道什么时候不做手术,而不是见到结节就要切。结果老人的疾病是制服了一些,常常又出现许多其他的并发症。

  医学不等于技术,是以“病为中心”还是以“病人为中心”?如何驾驭好技术的方向盘,不以追逐技术为目的?如何校正我们的目标——从单纯的治病,到预防疾病,到提高生命质量?对于我国社会严重老龄化的今天,这些都是亟需提高的认识。  

        相关阅读

  许多老年病,会随着年岁的增高如约而至,是你的老年“朋友”,要懂得善待,和这些病友好相处,不要想过度地去解决,弄得不好,反而会弄出更大的毛病。老年人要把生活的目标设定为:“活得长、过得好、病得晚。”即使生了病也没有必要“见招拆招”。 详见2017年7月1日总1402期10版《和老年病友好相处》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