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18年02月27日> 总第1485期 > 11 > 新闻内容
父母暖心的是一个个小举动
宗媛媛
发布时间:2018年02月27日  查看次数:  

  羞于表达爱

  不妨大声唱出来

  在丁茹眼中,已过而立之年的儿子始终是那个不善言辞、内向腼腆的大男孩。平时儿子忙于工作,顶多周末能坐下来陪她一起吃顿饭。

  去年母亲节,儿子突然提出要带她去KTV,丁茹很是意外。“说是自己新学了一首歌,要唱给我听。”到KTV坐定,儿子走到点歌器前,选了一首阎维文的《母亲》,“他拿起话筒,说这首歌是送我的母亲节礼物,希望我能喜欢。”丁茹愣住了,记忆里儿子上一次给她唱歌,大概还是上小学那会儿。

  “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歌声响起,儿子一字一句都唱到她的心坎里,一幕幕往事在丁茹脑海中浮现,眼泪夺眶而出。

  儿子说,前段时间无意中听到这首歌,很受触动,意识到自己过去做得不够好,更遗憾父亲在世时,没能给他也唱首歌。“打那以后,儿子确实比过去更体贴了,天凉了还给我买手套围巾,风大的时候会打电话让我尽量少出门。”

  孩子的耐心

  比打来的钱更宝贵

  从16岁参加工作到55岁退休,“蝈蝈”一直没离开过警察岗位。在“蝈蝈”看来,孩子给再多的钱、买再多的东西,也比不上耐心来得珍贵。

  2010年退休以后,她便在老年大学报了个摄影班,平时总喜欢背着相机四处采风,对着电脑钻研各种软件。每次使用软件时遇到英语,“蝈蝈”就有点发怵,“我不懂什么意思,也不好意思问别人。”于是她把问题逐一列出来,等女儿下班,就请她帮忙解答。

  “她从不嫌我烦,甚至会把软件打开,把里面的英语一个个翻译给我听。怕我不会操作,就手把手教我。开始点击什么,下一步要怎么弄,遇到付费情况怎么办,都说得特别仔细。”对“蝈蝈”来说,女儿的这份心才是真正的无价之宝。

  最大的孝心

  是别让父母操心

  尽管独居,但只要提起自己的一双儿女,年逾七旬的陈学敏就会打心底里觉得温暖。

  儿子今年43岁,女儿39岁,都已有了各自的小家庭。每到周末,孩子们总会回来看望。从买菜做饭,到收拾屋子,从不让她劳神费心。“每年过生日或是母亲节,他们也都记得特清楚,给我送鲜花、买衣服、请吃饭,考虑得很周到。”

  前些年,老伴卧病在床,陈学敏悉心照料,天天守在一旁。儿女心疼她,于是一下班,就过去帮忙,“翻身、换胃管、联系医院,他们一样不落。”

  去年八月,老伴最终因脑中风离世,陈学敏陷入了无尽的悲伤。“孩子们跟我说,妈,您别着急,我们来,您自己注意身体就行。”看似普普通通的一句话,却让她颇为感动,“女儿联系穿衣服,儿子通知亲戚朋友,安排丧葬事宜,儿媳妇也过来帮着收拾东西,一切都办得妥妥当当,什么也没让我操心。”

  陈学敏第一次深刻体会到,孩子们真的长大了,“等到我老去那一天,我会放心知足的。”

  病床前面

  子女陪伴才温暖

  回想起自己半年前的住院经历,65岁的赵志国唏嘘不已,“从来没有像那段时间一样,真真切切感受到儿子的孝顺。”

  十年前,儿子博士毕业后留在美国工作,很少再能腾出时间回国探亲。去年8月,赵志国突发心脏病,被送入医院抢救。儿子得知消息,立即买机票赶回来。

  “我睁开眼睛,就看见儿子趴在病床上睡着了,胡子都没顾上剃,脸色很憔悴。”赵志国很心疼,不愿吵醒儿子,便重新闭目休息,“没一会儿,儿子醒了,他以为我还在睡,就轻轻给我掖了掖被角。”赵志国百感交集,再没忍住,眼泪“哗”的一下涌了出来,“小时候都是我们给他掖被角,怕他冻着,现在换成他来照顾我。”

  半个多月后,赵志国的病情终于稳定下来,儿子将他送回家,又反复叮嘱,平时应该注意哪些,遇到紧急情况要怎么办。怕父亲记不住,还专门手写下来,贴在墙上。每次看到儿子的字,赵志国的心里都觉得格外温暖。

  摘自2018年2月14日《北京晚报》,宗媛媛/文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