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时报特约评论员 敬一山
“每逢佳节胖三斤”,这句话每每在过节后会引来很多人的苦涩一笑。吃出来的肉太难减了,尤其是中年人,不给力的新陈代谢让人发愁。
主持人马东,一个中年“老男人”,最近在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说,对他来讲,人到中年的危机感首先体现在——肉减不下去了。
相信很多中年人对此会有同感,对于自然规律之下的身体变化,节食锻炼等努力都是徒劳。马东的对抗策略,是用心理年龄和生理年龄,他和80后90后一起创业,在属于年轻人的互联网行业耀眼绽放。也许他还是一个略胖的中年人,但呈现出的却是异常健康的状态。
一颗年轻的心,是健康的重要源泉。马东的案例给了更多人启发。在“以瘦为美”的风气之下,人们对自己身上多余的肉总是怀着刻骨仇恨,但每个年龄有每个年龄的生理特征,坦然接受适度的“肥胖”,同时在心理上保持积极的“登山状态”,只要够体力去爬眼前的山,对于暂时减不下去的肉就不必过于在意。
不过,马东的启发不能过于心灵鸡汤化,以为只要保持年轻的心态,肥胖到什么程度都是健康的。过度肥胖,对于健康的负面影响不容回避。媒体早有报道,英国剑桥大学曾经做过一项研究,他们征集20岁到87岁的473名志愿者,研究肥胖对他们大脑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超重”组的大脑白质老化比“瘦子”组提早10年。由此可见,肥胖对身体的负面影响,并不因心态积极而转变。
尽管马东坦诚,努力也改变不了身上的肉,但只要看过他节目的都知道,他的身材离“肥胖”还是非常遥远。他保持心态年轻的同时,身体同样处于那个年龄比较适宜的状态。所以,不能把心理年龄的作用绝对化,对于“减不下去的肉”这个问题,需要多一些科学的态度。如果真的到了肥胖的程度,还是应该采取更积极的措施,通过运动甚至到医院就诊,来恢复正常的体重。
“减不下去的肉”不仅仅是节后的自嘲,也已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根据国家统计局和国家卫计委的统计数据,中国人的超重率和肥胖率都在不断上升。从1992年到2015年,超重率从13%上升到30%,肥胖率从3%上升到12%。而2011年有学者通过大数据采样调查发现,我国45岁及以上人群超重标准化率为29.3%,肥胖标准化率为11.5%。
中年后“长肉”的趋势值得重视,但也不必过分矫情和焦虑。马东积极的心态可贵,但也得先看看体重数字才行。保证身体的健康基础,积极的心态方才锦上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