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背景:近日,由中国精准医学临床研究与应用联盟、中日医院主办的
“互联网+精准医学高峰论坛暨精准医疗集成应用示范体系建设项目研讨会”在中日医院举行。“为什么同一批人暴露在同样一种治病环境下,有些人扛过去了,有些人扛不过去?”这就涉及到了精准医学的问题。
当医学对疾病的精准诊断、对疾病的精准分类、对药物的精准应用、对疗效的精准评估、对预后的精准预测等方面做好了,
患者治愈的可能才会更大。
詹启敏:精准医学是需求巨大
说起精准医学,可能很多人觉得这是医生的事儿。其实,“精准不仅是医学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公众的巨大需求。”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副校长、北大医学部主任詹启敏说。
据詹启敏介绍,我国在医疗方面依然面临着诸多挑战,比如每年新发恶性肿瘤病例是430万,每年死亡人数达到了280万;心脑血管疾病的年死亡人数是375万,高血压达到了2.7亿;糖尿病患者人数在1.1亿左右,还有1.5亿的人处于糖尿病前期;慢性肾病的人数达到了1亿~1.2亿;老年痴呆人数达到了1200万,而且每年新增人数是30万……
在长期的医学发展过程中,医学更多的从外因变化来治疗疾病,比如细菌、病毒、寄生虫、不良的天气、不卫生的生活方式等致病因素,医学还没有条件了解基因组、蛋白质组、神经免疫等内因。如果把疾病的原因比作是一座冰山,那么,我们目前只是发现了冰山一角。这是诸多医学难题未得到解决的原因,也是我们要发展精准医学的重要因素。
“科技创新为我国医学发展提供了一个弯道超车的道路,随着精准医学的发展,对今天很多疾病的诊疗方式,分类、分型、临床路径和规范指南都将有革命性的改变。”詹启敏说道。
王辰:精准医学要有标准
什么是精准医学?精准医学要回答什么问题?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协和医学院校长王辰解释,精准医学是基于个体内型来制订个体化治疗方案,以个体基因组差异做为根本依据。换句话说,精准医学是相对个性化的治疗。
临床上,我们常说这个药的有效率是百分之二十几,那个药的有效率百分之三十几,但是具体是针对哪部分人却不清楚,同一种药是否对人发挥药效,影响力最高、最本质的是基因的因素,这就需要精准医学在其中发挥作用了。实现个体化的精准医学,应考虑用药和基因的关系:用药的种类、剂量大小、药效等,与人体个性化的代谢、靶点等有关。
有些人将精准医学过度泛化,认为精准医学就是一个筐,什么都装进去。事实上,精准医学要根据临床五方面的表现与基因检测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即病史、体征、影像检查、实验室检查、功能方面的监测资料。医生根据疾病临床表现、病理特点、肿瘤是否转移等把人群分成亚组,和基因检测结果对比找到规律,开发新的基因检测的试剂盒,针对性地做几个位点的监测,快速出报告,指导临床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