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2日,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复合技术团队成功完成全球首例“完全可降解封堵器”植入术。
本次手术由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外科病房主任潘湘斌教授主刀,在心脏不停跳的情况下,全程采用超声引导,通过仅拇指大小的切口,成功植入全球首例完全可降解室间隔缺损封堵器。
室间隔缺损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病),约占先心病的30%~50%。
正常人的左心室和右心室被室间隔分开,互不相通。但是,先天性室间隔缺损的小患儿,他们的心脏在胎儿时期室间隔发育不全而遗留孔洞,使左心室与右心室相通,在心室水平产生左向右的分流,如果得不到及时治疗,将严重威胁患者生命。
目前,介入封堵术是先天性心脏病治疗的常用方法之一。
虽然介入封堵术具有创伤小的优点,但是,植入人体的封堵器却将永久地存留在患者的体内,不但存在远期并发症,而且部分敏感的病人还会有慢性炎症,即俗称的“异物反应”。
研制可吸收封堵器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所在。
但是由于研究难度巨大,而且可吸收材料在放射线下不显影,各国研制的封堵器多带有不可吸收的金属部件,无法完全解决残留问题,目前全球尚没有可吸收封堵器进入市场。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主任胡盛寿院士组建了跨专业、跨学科的复合技术团队。
该复合技术团队联合国家心脏病植介入诊疗器械及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乐普医疗)带着临床问题开展基础研究,再从材料学成果回到临床应用,制造出了这款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完全可吸收封堵器,填补了世界空白。
该产品主要设计者潘湘斌教授介绍,与传统封堵器相比,完全可降解心脏封堵器植入人体后可逐渐被自身组织所替代,在治疗缺损的同时,实现了体内无异物残留,杜绝了远期并发症。
这项新技术的出现,不仅对于室间隔缺损患者是一个好消息,对于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心脏瓣膜病、房颤等患者也能因此而受益。近期相关产品将逐渐在临床上开展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