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阅读:近日,在由北京星健养老和北京夕阳再晨社会服务中心主办的“智造·养老新境界”沙龙上,与会者共同探讨了如何为身体能力下降的老人提供优质服务的话题。
耳背,眼花,腿脚不利索,脑子也不灵光……也许很多人春节回家,会感觉到一年不见,爸妈又添了几分老人态。手机、轮椅、助听器、智能手环这些智能设备也一股脑送给父母,而自己却自顾自地玩起手机抢起红包——觉得这是自己所能尽的最大的“孝”。
但这真能让他们快乐吗?未必。
当父母“穿上”这身用钱堆出的“智能铠甲”时,他们看似获得了生活的便利,其实是被推到一个“无用”的位置——
“你什么也做不了,什么也做不好;你是需要帮助的;你感受不到什么是美;你只要活着,喘息着,就是生命最大的赐予。”陪伴的缺失、科技的鸿沟,让亲情变味。尽管我们从没这样说,但在对待他们的方式上,无不流露出这种态度。
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老人经历了岁月历练,看待事情要比年轻人更透彻,在家庭中的地位最高。而现在,年轻人反而成为家庭中懂得最多的,什么都明白的人了。“关爱的缺失和科技的鸿沟会让老人有一种挫败感,让老人在家庭、在社会中处于一种不平等的地位。这种不平等、不公平是时代造成的,而不是老人的错。”夕阳再晨公益组织发起人张佳鑫说。
即便是身体存在障碍的老人,他们也有自己的尊严和社交需求。让半失能老人守在家中,仅从生理安全层面的关注是远远不够的。
“我的姥姥听力不好,我跟她视频时她有时挺不太清。我妈就说,‘别说了,有机会回来当面说!’我以为姥姥再也不能跟人沟通了,结果隔壁家一位老太太,也是耳背,俩老太太沟通起来完全没问题,不用大叫大吼,一个眼神,一个口型,一个动作就够了。”张佳鑫说,半失能老人也需要交际,除了语言之外,他们拥有更丰富的肢体语言和共情能力。家人给予的关爱、陪伴才是最重要的。
智能设备永远不能取代人。所有的智能养老设备都只是中介,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帮助老人更好地生活,实现自己的功用和价值!即便是自己走路、吃饭、说话,那也要通过他们自身来实现,老人才能发自内心地感到自己没有被时代,被亲人抛弃。
怎么更好地和那些身体出现障碍的老人相处呢?千万句遥远的问候与祝福,也不如现实中一张展露的笑颜,一只倾听的侧耳,一双拥抱的臂弯!用微笑、拥抱、陪伴去“解冻”科技的冰冷,让科技真正回归服务亲情的本质,而不是代替子女去尽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