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18年02月13日> 总第1483期 > 16 > 新闻内容
国产人工瓣膜新升级
健康时报记者 尹 薇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齐璐璐
发布时间:2018年02月13日  查看次数:  
健康时报记者  尹 薇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齐璐璐
2018年1月31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团队使用国产可回收瓣膜(VitaFlowTM II)成功为一位患者做了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TAVR)手术。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TAVR)手术是近几年治疗主动脉瓣狭窄的一种微创新技术,是将组装好的主动脉瓣经导管置入到主动脉根部,替代原有发生了病变的主动脉瓣。
心脏的主动脉瓣就像是连接心房和心室的“房门”,关闭时阻止血液流入心室,打开时配合心脏的收缩舒张,将血液从心脏射入动脉。
    当它们发生病变无法工作时,会引发血液回流,供血不足等问题,使人感到乏力、呼吸困难、眩晕,严重的还会引发心绞痛,血栓栓塞和心脏衰竭。
主动脉瓣狭窄是仅次于高血压和冠心病的第三常见的心血管疾病,而且是一种进展性疾病,预后较差,主动脉瓣狭窄患者出现症状后不及时干预,中期生存期仅为2~3年。
以往治疗这种病,需要通过外科开胸植入人工瓣膜。
    但是对于高龄高危人群来说,手术风险特别大。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手术则为这些患者提供了一个新选择。
在这项新技术开展之初,患者只能用国外的人工心脏瓣膜,费用比较昂贵。
去年4月,我国生产了自主研发的第一代主动脉瓣膜,解决了只能依靠进口人工心脏瓣膜的尴尬,而且大大降低了患者的手术费用。
只是第一代主动脉瓣尺寸输送系统比较大,对患者的血管损伤相对较大;没有防瓣周漏设计,瓣周漏(是指瓣膜置换术后,在人工瓣环和患者瓣环之间存在的残余漏口,影响患者的心功能,会出现胸闷气短等症状)发生概率比较高;而且不可回收、不可调整位置,一旦放置位置错误而出现并发症,几乎无逆转可能,因此临床并发症及围手术期死亡率仍较高。
而在此次手术中使用的介入性主动脉瓣膜系统,是国产第二代主动脉瓣,具有可回收及防瓣周漏功能,即便发生瓣膜位置放置错误,也能重新定位并释放,可以有效提高手术成功率。
    此外,新一代主动脉瓣也降低了对血管的损伤,减少血管并发症的几率;针对中国老年患者股动脉较细的特点,实现一体化穿刺功能,减小创口的大小,有效减少了外周血管并发症。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