惰性是长时间养成的习惯,具有强大的惯性力量,因此如果我们想要改变它,就要有长期抗战的准备,绝不能大而全、一步到位。
很多人面对自身的惰性,第一件会做的事就是痛责自己,在心里历数因为懒惰而犯下的种种错误导致的重重恶果,然后再给自己制订出新的规则与目标,要求自己洗心革面。但结果却可能是斗志昂扬几天,然后又渐渐滑回原先的轨道,接着逐渐积攒焦虑,直到下一次的情绪爆发。
惰性究竟是怎么来的?我觉得惰性有其两方面的成因。
第一是在长期与外界的互动中逐渐习得的。如果一个人长期从外界接收指令与推力,很多事都需要他人督促才能完成,那么他渐渐就会形成一种相对被动的行事方式,难以做到自律。这种长时间养成的习惯具有强大的惯性力量,会使人在第一时间内做出这样的选择,如果违逆它,内心就会隐隐产生疲惫不快的感觉。
因此,如果我们想要改变它,就要有长期抗战的准备,制定的计划绝不能大而全、一步到位,而是要一天天加码,并通过各种方式保证实行。
第二是个人内心面对外部世界的无力感。如果我们感到面对某一事物个人的力量太过渺小,根本无法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时,我们就会“望洋兴叹”,我们会放弃这个目标,转而追求下一个目标。惰性就会因着逃避的需要而越发被放大,越难受就越想逃避,越逃避就越懒惰,而越懒惰就越难受,由此陷入恶性循环。
因此,在这时,我们要么打开自己的思路,去寻找是否还有其他努力的方向,要么静下心来好好研究、解构眼前的问题,从根源上去尝试做努力,这样才有可能慢慢清除掉惰性滋生的土壤,让它无处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