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背景:由健康时报、腾讯公司联合主办的“互联时代医疗科普传播高级专家闭门研讨会”第一场在北京举行。
来自国家及北京市卫计委、医院、学会等相关机构的专家学者深入探讨了科普传播的问题以及权威科普的生产与规范化传播。
有担忧十痨九死依然还有人信
国家卫计委疾控局局长毛群安:健康传播工作多年,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去某地调研,发现当地老百姓对结核病的认知居然还停留在五六十年代。“孩子死了也不能让人知道我们家有结核病。”而且还都相信十痨九死的说法,有的家长看孩子得了结核病就认为治不了,遮遮掩掩还不想让人知道,觉得丢人,藏着掖着,着实让我们很吃惊。按理说如今各种传播媒介方便又快捷,又做了大量的结核病的科普工作,但一个县级而且是比较好的中学,人们对此病的认识还是这样的水平,让人感觉沉重。这也让我们反思,当我们把健康信息传递给老百姓,有多少人真的用在了生活中。
乙肝科普18年未全普及
北京地坛医院副院长成军:我们的专家从1999年正式有效地开展乙肝抗病毒工作,到现在18年,才让一部分人知道:只有18%的乙肝患者,适合抗病毒治疗。而WTO说,要在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的威胁,让治疗率达到80%,这其实挺难的。所以我们做科普,不仅要对普通老百姓做,还要给同行做、政府组织做,因为很多信息,他们也不见得真正掌握。再比如我们做乙型肝炎药物的科普,我们告诉大家,乙型肝炎肝硬化用国产药治疗2.7年,肝癌发生率能够减少59%。这种信息不光医生要知道,病人要知道,政府也要知道,一个HBV感染者治对了能够少花多少医药费、减轻多少社会负担。
讲科普还比不上做广告
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主任魏文斌:互联网时代,各种声音都有,各种情况也都可能会出现。就拿刚刚在医药界掀起轩然大波的莎普爱思滴眼液来说,竟然能通过电视广告宣传,一年卖到7.5亿。
有一次,我在一个电视栏目里费了半天劲讲“药物治疗白内障效果不大”。但中间居然插播的是莎普爱思的广告……应当共塑一个传递权威科学医疗科普的良好生态,对传播途径要有约束。
科普一定是全民健康大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只有在健康中国层面做一个相应的顶层设计,才能保证医疗科普队伍的质量,从而保证科普的效果。
医疗科普医生责任重大
北大医院儿科主任姜玉武:我曾经下过很大力气教育好了一位患者,让他明白癫痫发作的时候不能掐人中,也不能往嘴里塞东西,因为这样不仅不终止发作还可能造成窒息。但是一回当地医院,由于当地医生没受过专业训练,又往他嘴里塞东西。所以做医疗科普,最重要的就是科学性,但是现在还是有很多错误的、不科学的观点在流传。对于做医疗科普的人,临床专家也好学者也好,肯定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擅长,那就应该只做自己擅长的内容,让患者受益。
有行动1.8万场宣讲助力科普传播
北京卫计委副巡视员刘泽军:北京卫计委力求健康传播做实,在各社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做健康科普巡讲,同时依托北京现有的养生堂、健康北京等科普栏目做科普传播。
如今,北京已经发展了574名健康科普专家,都是经过专业机构认证,并且每年培训,每年更换。同时,全市每年各级各类的健康大课堂超过了1.6万场,直接受益群众是80万,居民健康素养比例目前是28%,高于全国水平。
2017年,我们还明确提出要构建了数字化健康传播平台,提高健康教育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如何兼顾科普信息权威性和科学性,使每一条科普信息既保证科学性又能被广大群众欣然接受,是最重要的。同时,健康科普要想达到更好的效果,一只专业、正规的科普传播队伍是重要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