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者
饭后运动一小时
国际生命科学学会中国办事处相关资料显示,超重、肥胖和腹部脂肪堆积是糖尿病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BMI(体重指数)≥24者糖尿病患病率是BMI在24以下者的2倍;BMI≥28者糖尿病的患病率是BMI在24以下者的3倍。
对于肥胖的糖尿病患者来说,首要的治疗就是减重,而运动就是很不错的一种减重方法。北京市第一中西医结合医院内分泌科医生陈红霞说:“2型糖尿病患者很多是肥胖引起的,在选择运动时,要尽可能的保护关节面不受损伤,不建议跑步活动,应以游泳、快步走、骑自行车等为宜。糖尿病患者要明白,短时间的运动是达不到减重目的的,因此,糖尿病患者每餐后10~20分钟即可开始运动,每次的运动时间最好控制在30~60分钟之间,每周运动3~5次。而且运动时要保证身上微微冒汗或者心律因运动变得稍快(每分钟达130次)为佳。”
消瘦者
运动量别太大
“由于胰岛素降低血糖的效率高,能迅速把血糖从高水平降到正常甚至以下,而运动也有降糖功效,所以,对于使用胰岛素的患者,餐前叠加运动容易导致低血糖,因此,身材消瘦的糖尿病患者运动量别太大,仍以餐后运动为主。”陈红霞提醒。
有的瘦人尽管外表看起来很苗条,但是体内却可能是个“胖子”,他们的心、肝等重要器官内的油脂都是致病的根源。所以,陈医生建议,虽然体型较瘦的糖尿病患者体内的脂肪不多,但是,通过合理的运动,能够促进肌肉合成,增加葡萄糖的利用。运动锻炼的目的是改善全身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因此,只要不是过于激烈的运动都是适合瘦糖友的。在寒冷的冬天,糖尿病患者可以在室内踢踢毽子,看似简单的踢毽子,不但可以让关节横向摆动,还能使身心高度集中,改善神经末梢循环。
相关阅读:运动标准有三个
一是做运动时的心率,合适的运动强度可以让糖友的运动达到最佳的效果并能保持血糖。推荐糖友运动达到中等强度为好,若用主观感觉判断中等强度,大概是介于有点吃力和吃力之间;若用心率来判断,则可以摸摸脉搏,看心率是否达到“170-年龄”的标准,如一个50岁人,运动心率控制在120次/分钟为宜。
二是运动时间,推荐糖友每周累积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每次运动时间至少10分钟,运动时间的长短也得考虑年龄、身体状态等,尽量不要做过长时间的单一运动,避免引起关节或肌肉的损伤。
三是运动频率,推荐糖友每周进行3~7次的运动,运动频率与运动强度相关,运动强度高,频率就得降低,否则容易发生损伤和增加了心血管意外的风险。合理的运动频率让我们的运动更加有规律,发生运动损伤和心血管意外的风险也会降低,不建议糖友们做“周末勇士”(每周仅1~2次强度比较高,运动量大的运动)。摘编自健康时报总第1438期18版《糖友运动有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