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18年01月16日> 总第1475期 > 10 > 新闻内容
年龄再大也需要交际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老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刘 颂
发布时间:2018年01月16日  查看次数:  
 
 
最近,陈奶奶不再组织老同学聚会了,“每年都少几个人,看着心里难受。”何况儿子说了“老人家腿脚不利索,你费劲儿组织聚会,万一谁在你这儿倒下去了,怎么跟人家里交代?”
儿子分析在理。陈奶奶开始了自己的“蜗居晚年”,偶尔出门买菜撞见邻居打声招呼,就算交际了。
话说回来了,有家人相伴的老年人还需要朋友吗?
答案是肯定的。
人际交往多,幸福感更强
    荀子说:“人生不能无群。” 没有人能够是一座孤岛,孤独会使人精神扭曲,丧失活力,丧失生存的信心和勇气,引发各种疾病,甚至把人推向自暴自弃、自绝于世的悲剧之路。
有一项针对退休老人人际交往的调查发现,他们中人际交往频繁,人际关系协调的人,多具有幸福感,心情愉快,开朗乐观,健康状态普遍较好,与同龄人相比,衰老的程度相对较轻,衰老的速度也相对要慢一些,显得年轻,活跃,有朝气。而很少与他人交往的老年人,则多感到空虚,寂寞,孤独,时常伤感,心情抑郁,消极沉闷,身体状况也相对较差,与同龄相比,衰老明显,心理年龄大许多。良好的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不仅使人心理健康,还有很好的减龄作用。
 
敞开心胸,更易交老友
    老友在老年人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那怎么交到老友呢?
首先,你要有开放的心态。
只有开放自己,才可能容天、容地、容事、容人,才可能接纳知识,接纳情感、接纳工作、接纳学习、接纳朋友、接纳亲人,也才可能有正常的人际交往,如果处处戒备、事事提防、人人自危,出门担心树叶砸头,见人便想“他可能要害我”,每个人就只能是一座孤岛,孤家寡人,孤苦伶仃,苦不堪言。
当然,开放的心态并不是不论对象,想说什么说就说什么。人际交往有一个适度问题。
    适度,不是戒备,而是因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同,有的是家人,有的是外人;有的是挚交谅友,有的人是萍水相逢,不同的人要求不同的交往方式,对应着不同的交往内容、不同的交往程度,当然也不能等同划一,一概而论。  
    由此,老年人在人际交往中,不可不开放心态,也不可过度开放心态,必须把握好尺度,“过犹不及”,走极端最终所带来的只能是对人对己的伤害。
 
“忘年交”让晚年更精彩
    我国著名作家汪曾祺把自己的养生之道概括为两个字:“却老”。
    却从何来?
老人说:“人总是要老的,但要尽量使自己老得慢一些。要使自己老得慢一点,首先要保持思想的年轻,不要僵化。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办法,是和年轻人多接触。”
    他将得自于年轻人的影响和启发风趣地比喻为,“每一次都是一次新的经验,都是对我的衰老的一次冲击,对我这盆奇形怪状的老盆景下了一场雨”,老人认为,多与年轻人交往“是遏制衰老的唯一办法”。
其实,不仅汪老,许多健康老人都非常注意和青年人交往,如冰心老人说“我的朋友从五六岁到四五十岁的都有”,臧克家老人一天三分之一的时间用在接待来访的客人,“他们来自全国各地,还有从国外来的。有的是多年的老友,有的完全陌生。有七八十岁老人,也有青年学生,有时一来一二十人,斗室不能容,只好请到院子里去落座”。
与青年人交往,老年人可以从他们身上感受到旺盛的青春气息,“增添一些新鲜的东西”,褪去一些“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郁暮之气,从老年人常有的沉湎于历史旧事的思维固着中走出来,关注现实,放眼未来,从而不仅是社会发展进程中的“过来人”,更是站在时代前沿上的积极的建设者,获得自己的“第二个青春”。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