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18年01月05日> 总第1472期 > 07 > 新闻内容
你有颗“泰迪心”吗?
心理咨询师 代桂云
发布时间:2018年01月05日  查看次数:  

  有些人总喜欢给别人下定义,甚至会因此带给别人伤害,美国心理学家帕萃丝·埃文斯在《不要用爱控制我》书中,将这种随意定义或控制他人的状况称之为“泰迪幻觉”。

  泰迪没有独立意志,它百分之百听命于控制者,就像孩子童年里的泰迪熊。孩子出门,告诉泰迪熊乖乖地在家等他;他回来时,泰迪熊果然乖乖地等他;“陪我睡觉!”泰迪熊果然陪他睡觉……于是,控制者陷入“泰迪幻觉”之中,用与泰迪互动的模式与别人互动,或者说把“完美泰迪”的形象投射到别人身上。

  如果别人的反应与他们预想的泰迪的反应一样,那么一切安好;如果别人不像泰迪那样反应,那么,他们反而认为自己遭到对抗或攻击,轻者用言语定义别人,重者用行动控制或攻击别人,成为一个施虐者。

  帕萃丝·埃文斯提到这样一个例子:一个男人下班回到家后,就忙着做饭了。他很喜欢做饭。随后,他妻子回来了。妻子对他说:“我回来了!”他回了句“好的!”然后,妻子看到台子上的邮件,开始一封封翻看,想找一下有没有她的。他当时立刻就火了,一下子冲过去,把妻子拿着的邮件扔到了地板上。发生了什么事?“泰迪幻觉”在那一刻控制了他,因为在他的预想中,妻子应该走过来帮他做饭,而不是去翻看邮件。

  著名作家毕淑敏在《谁是你的重要他人》中,讲了这么一个故事:在她大约11岁的时候,学校组织歌咏比赛,她被选中参加男女声小合唱。有一次练歌时,她的音乐老师突然把指挥棒一丢,一个箭步从台上跳下来,走到队伍里侧耳倾听。最后走到她面前,叉着腰,一字一顿地说,“毕淑敏,我在指挥台上总听到一个人跑调儿,不知是谁。现在总算找出来了,原来就是你!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汤!现在,我把你除名了!”她羞愧地走出教室。三天后,音乐老师又把她召回来,因为她个子高,被除名后连带另一名男生也下去了,人太少没法唱。但归队后,音乐老师却让她只张嘴,不发声。

  这个经历,给毕淑敏施下了两道魔咒:一是捆绑了她的身体姿态,在她重回合唱队伍时,音乐老师不耐烦地说,你小小年纪,怎么就长了这么高的个子!这句话让她“不由自主地就弓了身子塌了腰,从此,这个姿势贯穿了我整个少年和青年时代”;二是封闭了她的自由发声,让她“从此遗下再不能唱歌的毛病”,后来泛化到不能当众演讲、会议发言等一切用嗓子的场合。

  后来,毕淑敏在做“谁是你的重要他人”游戏时,对此有了一个重大觉察,破解了这个“定义魔咒”,她写道:“当我把这一切想清楚之后,好像有热风从脚底升起,我能清楚地感受到长久以来禁锢在我咽喉处的冰霜噼噼啪啪地裂开了。一个轻松畅快的我,从符咒之下解放了出来。”

  毕淑敏是幸运的,她的心理学背景助她成功破解了这一魔咒,但有些人一旦被施了这种“定义魔咒”,就很难挣脱它,那种创伤刻骨铭心,正如毕淑敏所说“烙红的伤痕直到数十年后依然冒着焦糊的青烟”。

  那么,怎么挣脱“泰迪幻觉”呢?

  首先要信任自己。心理学家童慧琦在正念疗法中提出,一个人对自己基本智慧与良善的相信是非常重要的,她认为一个人要对自己和自己的感受、体验,发展出一种最基本的信任,在任何时候如果你觉得事情不对劲,要相信自己的直觉与权威。

  其次,要保持觉察并与内在自我深深联结。觉察与自我联结是打破失控状态的利器,张德芬在《活出全新的自己》中说,“当我保持觉察时,我能够停留在自己的中心,很稳,很定静,非常有觉知。”这份觉知,可以让你看到真相并保持与自己的联结,从而打破“泰迪幻觉”,让你不去随意定义别人,也能对别人的定义保持警惕。

  总之,如果你是一个控制者,你要保持一定的觉察,勇敢地尝试打破“泰迪幻觉”,积极与别人建立一种健康正向的联系;如果你是被控制者,你要对自己保持最基本的信任,不要让任何人随便定义你。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