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带有“别再吃了”“别再喝了”“别再用了”等“关怀式”提醒类谣言在微博、微信中频繁出现。仅去年以来,微信辟谣工具就已对超过100万条谣言进行辟谣。
长辈转发谣言小辈不敢劝 “别再喝了!桶装水开封3天后细菌增加227倍”,这是微信“辟谣”工具12月份最新揭秘的谣言之一。这个谣言中有所谓媒体试验、权威观点,如此“专业”的“科普”文章,可能会迷惑许多读者,进而转发给身边的亲戚朋友。
济南市民罗女士说,她的母亲经常会给她发一些这样的文章,一开始她还跟母亲争辩,后来就干脆“呵呵”了事。还有人说,现在在亲友群里辟谣成了一件“不道德的事”,会被人认为“当面打脸”,或“没礼貌”,很是苦恼。“有一次母亲就严肃地对我说,顶撞群里的长辈,真是不懂事。”有着研究生学历的济南市民陈乔说。
“关怀式”谣言不仅给读者带来一些生活上的困扰,有时还会产生严重后果。如有的读者看到朋友圈文章说,阿司匹林在心脏病发作时是“救命药”,而不知道部分类型的心脏病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反而会“夺命”,最终酿成恶果。
记者了解到,仅微信安全中心从2015年开始,就发布了几十期当时的“十大谣言”,其中“关怀式”谣言占有很大比例。
从“圈粉”转发广告中获益 一些公众号为什么要“好心”制造这些谣言?其实,不经意的阅读和转发所带来的点击量和公号关注量,将会给幕后操作者带来直接收益。
记者在一家大型公众号广告对接平台上了解到,一万名粉丝数以下的公众号广告标价费用为200~400元,而5万名粉丝数的则上升十几倍至3000元左右,有的甚至上万元。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济南微信公众号运营者说,阅读量和公众号粉丝数是广告价格的主要依据,因此许多公众号为迅速增加粉丝,不惜违法制造“关怀式”“事件类”等谣言。
背后利益链条类似“传销” 业内人士介绍,许多谣言页面上,特别最上端与下端,附有大量的推广二维码及广告内容,读者在阅读及转发的过程中也会使转发者获得一定的收益。记者下载了几款APP,发现上面有大量带有广告的文章可以转发,价格一般为每条0.1元~0.12元。
此外,在多个类似平台上,还有“徒弟”制度,已注册用户介绍进来新注册用户即“徒弟”后,老用户不仅可以立即得到几元钱的返现,还可永久获得以后“徒弟”20%的收益分成和“徒孙”10%的收益分成,形成类似“传销”的利益结构。
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倪万分析认为,谣言制作者往往会利用人们关心食品安全、同情弱者等心理,获取较大的传播效果,这也是为什么“某某地孩子又被抢了”“一定别再吃了”等不断出现的原因。“关怀式”谣言还抓住老人“宁可信其有”以及渴望和子女沟通的心理,使其自愿转发。
谣言更应止于“治者” 许多看似正能量的谣言,辟谣需要寻证、分析,成本相对较高,可以选取同一类谣言中最有代表性、传播最广的一条予以回应,进而让读者产生“既然这条信息是假的,类似的信息是不是都不一定是真的”的思考。
近年来为打击谣言,微信等平台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例如,微信官方不仅不定期发布谣言榜,还开发了“微信辟谣助手”小程序。据微信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这一平台已有超800个第三方权威机构加入,包括网警、国家食药监系统、中央媒体等,近半年来就处罚公众号约4.5万个。
据新华网、《北京晨报》,袁军宝、邵鲁文、陈国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