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健康时报记者 胡丹萍
2月12日,由健康时报、平安万家医疗联合主办的“中国基层医疗发展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
本次高峰论坛以“模式创新、平台赋能、服务提升”为主题,
聚焦基层医疗发展与创新,搭建全产业链交流平台,分享优秀诊所实践。
查看相关报道,请扫左侧二维码
大咖论道·顶层设计 基层医疗服务占比不升反降
国家卫计委医政医管局副局长焦雅辉:卫生统计年鉴显示,我国2016年全国诊疗人次已经接近80亿,但是其中有大于50%的患者是去医院就诊的,也就是说,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诊疗人次虽然绝对值在上升,基层服务占比却不升反降。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一是全科医生不可能短时间之内培养出来,二是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不能在短时间内提升,基层医务人员的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等。
按照分级诊疗原则,最主要的是基层首诊,我们不应该狭隘地定位在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机构,不应该仅仅局限在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者乡镇卫生院,因此,我们鼓励医生举办个体诊所,通过这些诊所以及区域的医疗资源共享等服务体系弥补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不足的问题。
平安万家探索基层医疗质量
国家卫生计生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党委书记傅卫:根据我国现阶段的实际国情,新时期的工作方针依然要把基层作为重点摆在了突出的重要位置。以前一说基层诊所就是非法行医,过去很多的“游医”把一些诊所带入了歧途,通过这几年的发展,诊所已经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更多专业的医生、技术人员在开办诊所。随着基层医疗机构资源的不断扩大,保障群众健康、医疗服务质量,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平安万家医疗做了很好的探索,也期待今后社会办诊所能够行为更加规范,质量进一步提升,管理更为科学,真正让社会办诊所成为基层医疗卫生的重要组成。
中国医改的方向在基层医疗
健康时报总编辑孟宪励: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加强基层医疗卫生和服务体系和全科医师队伍的建设。2017年十三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规划中也明确指出,健全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升基层卫生服务能力是实现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就医秩序的基础。
目前我国有些三甲医院的医疗技术与发达国家相差无几,真正拉开距离的是基层医疗,它们成了中国整体医疗体系的短板。只有基层医疗强了,中国医疗才真正强起来。探讨基层医疗的医疗、服务与发展水平是健康时报和平安万家医疗共同举办此次高峰论坛的初衷。
大咖论道·规范医疗
基层医疗也要注重信息化
国家卫生计生委基层卫生司副司长刘利群:助力基层卫生发展,也要大力推进基层医疗的信息化发展。
如果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不能和信息化发展同步,基层医疗将会被时代甩在后面。加强信息化对于基层来讲,首先是完善基层信息管理系统,二是加强信息之间的互联互通,有系统不能联通就会造成信息资源大量浪费、重复录入等问题;三是注重信息化的实际应用,包括为医生服务的决策诊断系统、为患者服务或居民服务的医患沟通平台。有些地方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会使用APP,方便居民也方便医生给老百姓提供更及时的健康管理服务,这种方法可以推荐。
建立医疗监管“1+3”模式
清华大学医院管理研究院院长高级顾问刘庭芳:第三方评价机构,既不是政策决策者、制订者,也不是政策执行者,而是超越政府或者医院之外的一方为第三方。从目前来看,第三方已经大量出现了。但是,谁来对第三方评价机构进行认证和监管呢?可以借鉴一下ISQua(国际医疗健康质量协会)模式,即1+3模式。
所谓“1”就是指这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跟国际接轨的、类似ISQua的机构;“3”就是根据中国国情分三步走,第一步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国内医院评审评价工作还是由各级政府的卫生主管部门主导,第二阶段是要培育中国的ISQua进行认证或者监管,第三步是政府制定法律法规标准和管理办法,让第三方独立进行认证、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