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18年01月02日> 总第1471期 > 07 > 新闻内容
固执是一种表达方式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杨思远
发布时间:2018年01月02日  查看次数: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杨思远
生活中经常有这样的场景发生:两个人因为某件事或某个话题争执不下,一个希望对方听从自己,另一个却总是固执已见。那个常常扮演劝说的人已经习惯了对方的固执,最后不得不用沉默收场,避免一阵小骚乱演变成一场大灾难。
那么在这场未见硝烟的战争中,固执的人到底在用固执表达什么呢?
“我不想被否定”
当甲试图让乙改变自己某些观点的时候,乙感受到的是“被质疑”。
如果乙是一个人格完善内心强大的人,或许他(她)不会因为别人质疑自己的观点而感受到不悦,如果别人观点确实是对的,他(她)也可以很理性地采纳他人的建议。
但是,如果乙是一个本身内心就很脆弱,自我功能不是特别完善的人,那么他(她)很可能会把别人对自己观点的质疑,当成对自身整体的否定。也就是说,当甲说“你怎么就不能……”的时候,乙的感受是:“如果我听从了甲的建议,那么就代表我这个人很糟糕、很差劲、很无能”。
没有谁会心甘情愿承认自己的无能,所以乙宁愿引发战争,也会用固执来和对方死磕到底。
“我不想被控制”
在甲乙双方交战的历史中,甲很有可能一直扮演“劝说”的角色。劝说,如果换成另外一个词,也可以叫做“降服”。
降服,可以用一个颇具画面感的场景来描述,我们经常在电视里看到一些古装剧,比方说周边国家都来中土大唐朝拜,之所以朝拜,就是因为周边国家被大唐的盛世威严降服了,自己甘愿归顺大唐,祭献自己的权力和疆土,听之任之。
如果将这个场景切换到两性关系中,就是甲试图通过劝说来降服乙,让乙交出对自己的控制权,一切都听自己的。
丧失控制权,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不被尊重、没有自由。
匈牙利诗人裴多菲曾说:“爱情诚可贵,生命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可见,没有自由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
乙当然也知道这个道理,遂用固执守卫自己的疆土,捍卫自己的尊严和自由。
“我不想体验痛苦”
乙也有可能是在用自己的固执,回避某些不想体验的痛苦。
假若乙有一个非常严苛的父亲,从小到大对他(她)管控得都非常严厉,比方说,不写完作业不准出去玩;吃饭到时候,因为偷瞄一眼电视而被拍头;进门没有把鞋子摆放整齐,就迎来一顿胖揍……也就是说,哪怕鸡毛蒜皮的小事,乙都是被自己的父亲控制的。与此同时,父亲控制自己的方式就是用暴力来管控,那么,乙在听父亲话的同时,体验到的情绪是痛苦的、难过的,这个反应模式也会成为他(她)潜意识的烙印:听别人的话,很痛苦。
所以当甲试图说“你怎么就不能……”的时候,乙马上会进入应激状态,因为这在潜意识里会勾起他(她)对自己父亲的记忆,为了避免重新体验与父亲交往中所体验的痛苦,他会采取反抗,即用固执己见的方式来抵御痛苦。
每一个固执的人背后,或许都藏着你未曾看见的脆弱。如果你能透过他(她)的铠甲,看到那颗本就伤痕累累的内心,或许你就不会那么气愤,甚至有力量去拥抱他(她),如此,他(她)的固执就会被你浓浓的爱意化解。
试着去拥抱吧,他(她)比你想象的更脆弱,你比你想象的更强大。
摘编自微信公号“拉姐”(byjzlajie)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