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小刚导演的影片《芳华》讲述在充满理想和激情的军队文工团里一群正值芳华的男兵女兵的故事。影片女主角何小萍饱受歧视的成长经历,也令人同情。
被孤立后,心真的会痛
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遇到被孤立的情况。小到和朋友闹别扭,大到被社会歧视而孤立。
网友“口译少女”在网络上这样回忆自己被孤立的经历:“我曾经在小学时被孤立,我深深的记得,只要我走向一群女生,她们就会尖叫着、讥讽着,好像我是个怪物。我知道我没有做错任何一件事,难道我插班来是我的错?我沉默寡言是我的错?”
在心理学上,孤立他人是一种社会拒绝(socialrejection),也就是说将某个人故意排斥在某一社会关系或社会交往之外。
中国科学院心理所祝卓宏教授表示,人群孤立的现象跟孤立者和被孤立者双方都有关系。从被孤立者的角度看,一些人由于生理缺陷、疾病、性格、心理障碍、习惯、文化地域等原因而被人孤立;从孤立者角度来讲,由于要捍卫群体的利益或是规则,就会对不符合群体价值观或者行为规范的人进行孤立。
由于这具有“故意”的成分,被孤立的人往往第一反应会自责、自我怀疑。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两名教授发现,经历社会拒绝的人们被激活的脑区,和身体疼痛时被激活的脑区是一样的。这意味着当我们被孤立时,那种痛苦是真切存在的。
有过被孤立经历的人多数会走向两个极端。一类人会在社交中更加小心翼翼,变得敏感,习惯于讨好别人而忽略了自己的感受。而另一类人会被心中的愤怒和怨恨绑架,从而走向另一个极端,变得独来独往,放弃融入集体,不愿与他人合作或帮助他人,甚至出现精神问题。少数人则会从被孤立的痛苦中吸取经验,使自己变得更懂社交。
当被孤立,你也拥有选择权
当我们被孤立,我们是忍气吞声,自怨自艾,还是放松心态,甚至去改变这一切?
孤立者人数众多,处于关系的强势地位,所以让整个群体去改变是很难的。而被孤立者处弱势,又是少数派,所以在没办法改变对方态度,自己又觉得无法长期承受负面情绪的情况下,可以选择提高自己的适应性。
不妨先试着改变自己的行为与性格,融入集体,遵守对方的规则,学习对方的文化,处理好矛盾冲突。如果是因为疾病、心理创伤而遭受孤立,可以积极接受治疗,努力恢复自己的健康状态。
如果确实无法改变,可以尝试与其他人、其他团体建立联结,在新的团体中重获归属感。这些人可能是你以前的朋友,可能是因某个爱好走到一起的同好,他们的联结也会成为你归属感的来源。
此外,也别忘了要告诉自己,“我的感受是重要的”。如果觉得自己并没有做错什么,也没有痛苦到想要主动融入,大可试试继续“做自己”,跟着自己的心走。倘若周围的人是错误的,自己才是正确的,也没有必要同流合污。
被他人孤立,可能留下较深的心理创伤,必要时也可以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请给被孤立者一个拥抱
出身普通、没有出众的才华、不善社交,我们当中其实有很多“何小萍”,他们在一个集体中被轻视、被排挤,在无数个黑夜里偷偷哭泣。
他们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或许是长相不佳,或许身有残疾,或许是特立独行,甚至只是因为太过优秀。他们身处于巨大的孤独当中,仿佛整个世界都与自己隔离。每天走到学校或者单位的门口,只能深吸一口气,告诉自己“你又即将面临糟糕的一天了”。
我们不妨审视自己,有没有做过孤立者?也丧失了尊重,丧失了同情,丧失了包容。如果每个人都是一种色彩的话,那么这个世界则是五彩斑斓的。如果我们没有尊重差异,而是和多数人一起消灭差异,那么我们的世界就只剩下黑白灰。被孤立的人内心也会渐渐蒙尘,失去色彩,甚至像何小萍一样,成为了被孤立的受害者。
《芳华》临近结束的时候,刘峰和小萍坐在西南小镇一个破旧的车站,小萍说“其实有一句话我送你那天就想对你说,憋了很多年了,现在我想对你说出来……请你抱抱我好吗?”看到这里很多人都被戳中了泪点。
何小萍的命运是悲剧的,所以别让我们身边的人成为下一个“何小萍”。当她(他)被孤立了,请尊重她(他),给她(他)一个拥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