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查或是诊断胃癌时,医生都会让做胃镜检查,可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主任周平红手里,
胃镜却从诊断工具变成另一把“手术刀”,其独创的“挖隧道”切除早期消化道肿瘤,不仅出血少、创伤小,
“一锅端”的切除方式可彻底清除肿瘤。
专家简介:周平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国际知名消化内镜微创治疗专家。擅长早期癌和黏膜下肿瘤、贲门失弛缓症等消化道疾病的内镜和外科治疗。
打洞建“隧道”
深挖肿瘤
把肿瘤从嘴里拿出来,可以形象地解释内镜在早期消化道肿瘤治疗的优势。
顺着人体自然的腔道——消化道,胃镜可以一边诊断一边治疗,但是太大的肿瘤早期的内镜技术没有办法整块切除掉,只能一片一片切,这样很容易因微小遗漏使肿瘤复发。周平红主任说,在日本和韩国广泛应用的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则敢于“挖穿”胃肠壁组织,绕到肿瘤后方并沿着瘤体的包膜,包裹着肿瘤与周边组织脱离,整块切下来。
事实上,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是周教授最早引入中国,他也被称为中国内镜第一人。这样的手术多是在表浅的黏膜层和较深的肌肉层之间进行,在非常薄弱的黏膜组织中剥离肿瘤,手术空间非常狭小。周主任称为“打隧道”,这样内镜才可以深入黏膜下层直接到达病变部位,目前胃壁、食管壁、肠壁下的肿瘤都可以通过内镜来切除。
不仅如此,周教授在此基础上通过“打洞”,使原本在腔内操作的内镜也可以切除腔外的肿瘤,使内镜成为一把特殊的手术刀,尤其适合肥胖、心肺功能不好的患者。
七成早期胃癌没有症状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还有一个特殊功能,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胃镜检查,主动排查和发现早期癌,属于典型的治疗技术倒逼诊断发展。
对于胃镜主动检查,周教授建议年过50岁且有肿瘤家族史,做过胃大部分切除术或是有萎缩性胃炎、重度不典型增生等癌前病变的患者,都要每年做胃镜检查。千万不要等不舒服才去做胃镜,因为大约70%的早期胃癌患者没有贫血、咽下困难、大便发黑、体重减轻等症状,等出现不适病情往往已进展到中晚期。
对于胃镜检查,现在很多人都是“谈镜色变”。周教授的建议是做无痛胃镜,只要打一针就可以在“美梦”中完成检查。
同时在患者无痛苦的状态下配合度高,方便医生给胃部彻底“洗个澡”,把黏膜表面的泡沫、黏液都冲干净,利于观察病灶。
日本的相关研究显示,精准的内镜诊断是早期胃癌高检出率的主要原因,同时也显著降低胃癌死亡率。早在2015年,日本就修改了国内的胃癌筛查指南,将内镜筛查作为优选胃癌筛查方法,今后可能替代常规上消化道造影检查。
白轶南文/图
相关阅读:在第四届中日医学交流论坛上,中日消化道专家就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微创治疗早期胃癌进行了手术观摩和研讨,该论坛是由中华医学会、武田中国联合举办的。截至目前,涉及肿瘤、消化、妇科、内分泌等多个领域,超过1500余名医学专家和医疗工作者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