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项发表在SCI期刊《决策行为杂志》(JOURNAL OF BEHAVIORAL DECISION MAKING)的研究表明,吃亏不仅会带来当下的“精神福报”,还能带来现在和将来的物质福报。
吃亏是一种“长视眼光”
人们做出一种决定,往往习惯遵从个人利益最大化,正如主流经济学与决策理论认为,人们首选是能够直接给自己带来最大好处的选项。但研究人员发现,让自己“吃亏”,看似与“利益最大化”背道而驰,却不能只从所谓的“损益”上做判断。
研究者把“福”分为“物质”与“精神”之福,“报”的时间分为“现在”与“将来”,分别从这两个角度对吃亏和福报的关系进行探索。研究者们发现,吃亏不仅会带来当下的精神福报,而且可带来现在和将来的物质福报。“吃亏是福”已经不是传说,而是货真价实的现实。
就像现实中,我们时常会认为如无酬加班、义务劳动等是明显导致损失的选择,但通过研究发现,“吃亏是福”规避了人们的短视行为,于个人而言,特别是启迪刚刚迈入社会的年轻人,用长远的眼光看待终身发展。
“吃亏”带来物质和精神双重回报
“吃亏是福”的观念其实根植于我们的传统文化。《三字经》中“孔融让梨”的故事,提供的不仅是长幼有序的教育范本,更体现了文明礼让。
对这一认知,东西方都是如此。西方社会虽然没有所谓的“吃亏是福”一说,但非常推崇“利他行为”。在《圣经》中,“施比受更为有福”(It is more blessed to give than toreceive)表明,利益最大化的选择未必是最好的,人间更需要相互的关爱。
抛开文化与宗教信仰,近现代的科学理论研究也表明了“吃亏”的好处。美国社会学家霍曼斯(George Casper Homans)的社会交换理论从个体需要、心理动机出发,得出社会交换的实质是个人或者为获得报酬或者为减少惩罚而采取的理性行动。
该理论指出,每个参与交往的个体都可以从他们的相互交往中得到更多的东西。也就是说,那些选择当下吃亏的人很可能在他人的报答与回馈中获得更多物质获益。合作进化研究也表明,利他者能够在将来的某个时刻从受惠者那里获得回馈式的收益。
不仅如此,拥有良好个人品质与主动奉献精神的人,往往更容易产生较好的信誉,会吸引更多的第三方与之交往,也就比旁人有了更多更好的机遇。
即便不从“福报”角度看,奉献精神与利他行为本身也会给人们带来精神、心理上的收益,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也会提升。北京大学心理学系谢晓非的研究论文《利他行为仅仅利他吗?》发现,人们通过主动做出利他行为,能够引起认知、知觉等心理状态的变化,而且危机中的利他行为可缓解行为者的疼痛感,还有自我激励的正面作用。
吃亏好心态,福气自然来
很多人说,怕吃亏不是真的那么计较利害得失,而是不想委屈自己去成全那些贪婪、爱占便宜的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胡慧表示,“吃亏是福”其实并不是让人委屈隐忍,甚至“打肿脸充胖子”。吃亏多体现在与人交往的得失上,不把眼前的得失放在心上,是做事为人的豁达。与委曲求全不是一回事,是一种品行。
胡慧强调,吃亏更不等于上当受骗。吃亏是利他的行为选择,而容易上当受骗的人,往往是被眼前利益蒙蔽或诱惑做出的非理性行为。所以不能把其与“吃亏是福”划等号。
当科技发展日益向前,人际交往不应该有所倒退。美国心理学家,行为主义心理学创始人约翰·华生(John Broadus Watson)强调环境决定论,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在后天环境影响下形成的。因此,好心态的养成与对利他行为的培养越早越好。有研究表明,儿童很早就表现出利他主义行为,但这种行为会随着他们的社会化与社会认知的发展而变化。
少年时期是个人形成利他行为的重要时期,培养人好的心态行为离不开家庭、社会的教育。胡慧指出,其实不管我们处于哪个年龄段,都能“后天”地锻炼出“吃亏的好心态”,做事不骄不躁,与人合作原则为先、礼让有加且能竭力付出,不揪着别人的错误不放,遇事先自我反思,让自己“通透”些,生活轻松、人更快乐,“福”也从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