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
散步对于增强心血管的机能,提高代谢率,消除疲劳等大有裨益。
但是,散步的地点没选好,也可能对身体有害。
日前,最新出版的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刊发的一项最新研究指出:受空气污染影响,沿街散步锻炼对身体健康的益处微乎其微,这并不是否认锻炼有益健康,只是在空气污染环境下这种益处削弱了,带来的好处可以忽略不计。
被忽略的“锻炼场合”
很多喜爱运动的人都认为,只要愿意,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随时就能动起来,但很都人都忽略了“锻炼场合”是否恰当。
有些人喜欢跑步,但是如果附近没有正规的运动场地,就会“将就一下”,选择在附近的街道或者小区里运动。还有人喜欢沿着街道人行道散步,因为场地多,更方便。但是由于街道有车辆经过,或者小区道路不平整,一来锻炼时吸入的污浊空气反而对身体不好,二来还容易发生一些危险。
这次英国研究人员通过实验发现,在公园这样空气较好地方散步的志愿者肺功能改善、动脉血管软化显著,效果持续到散步后26小时。但那些沿街道散步者肺功能改善微弱,动脉硬化状况甚至恶化。
街道是空气污染比较严重的地方,来来往往的车辆会排放出很多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氮氧化合物、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南京中西医结合医院运动保健咨询门诊的李靖教授解释,我们在运动时呼吸会加深、加快,如果运动时的环境是比较污浊的,吸入后对身体肯定是有害的。街道上的汽车尾气一般比较严重,在街头散步的确对健康没有太大好处,我们还是应该在公园等空气污染比较小的地方进行锻炼。
因此在空气污染的地方锻炼几乎无益于身体健康。“如果人们不能找到一片绿地或公园锻炼,那就在室内运动吧!”
错误的锻炼反而伤身
除了街头散步,我们平时所热衷的不少锻炼方式也会“伤身”。
空腹锻炼不可取。我们在空腹状态下血糖处于最低值,而运动会不断地消耗糖原,导致血糖下降,出现不舒适的症状等,最好饭后半个小时再锻炼。尤其是糖尿病患者如果进行空腹锻炼,血糖就不容易保持稳定,容易出现低血糖引起的出冷汗、无力等反应。这类患者如果进行锻炼,即使是吃饱了饭,也建议随身带一些小饼干等,在出现低血糖反应的时候以便随时补充。
还有些年纪较大的人喜欢在天未亮就去晨练,但却不知道清晨时分并不适合户外锻炼,此时空气中未消散的污染物会对呼吸道造成负担。还有些人坚持锻炼,风雨无阻,虽然这种精神值得敬佩,但是在一些不适合户外运动的天气下运动,如雾霾、大雾等,依然会有损健康。
另外,一年四季坚持同一强度运动也不好。李靖表示,人的运动量其实应该根据季节变化。春夏养“阳”,推荐到户外进行一些运动量较大的运动,出出汗是好事。秋冬养“阴”,我们则应该养精蓄锐,多些睡眠,少些户外的剧烈运动,避免出太多汗。秋冬季节进行剧烈运动、大量出汗会消耗人的“阴”,不利于健康长寿。
另外,还有人冬天会进行一些冬泳等极具挑战性的运动方式,也不提倡。一些人由于个人体质好,进行这些锻炼可能没有问题。但大部分人还是提倡“闭藏”,冬泳伤肾,因此不提倡如此运动。
时间、环境十分重要
“锻炼的目的是为了强身健体,如果是时间或环境不太健康,效果也就背道而驰。”李靖表示。
很多人喜欢夜跑,其实白天运动要比晚上好。锻炼是一种“动”态的活动,而动属“阳”的,晚上属“阴”。人这种动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所以晚上锻炼就违背了规律,导致人们睡眠不好,长远来看可导致人的早衰。
即使是白天锻炼,也并不提倡晨练,尤其是在太阳出来之前进行锻炼。太阳升起前,地表的温度比较低,污染物聚集在低空,空气污染比较严重,太阳出来以后才会上升。最佳的运动时间是下午4~6点钟左右锻炼。另外由于人的血压早晨是往上走的,下午以后则会慢慢往下走,所以在血压上升的时间去锻炼,运动心跳加快,血压会更加升高,对一些人群来说并不安全。
运动的环境最好是在空气清新、风景优美、植被茂盛的“天然氧吧”中,路边肯定是不合适的,因为有汽车尾气。遇到雾霾天,大气中会弥漫PM2.5等有害气体,因此就算是在白天也应减少户外运动,最好在室内进行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