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17年12月08日> 总第1464期 > 24 > 新闻内容
李兆申院士: 做一个让患者信任的好医生
健康时报记者 寇晓雯
发布时间:2017年12月08日  查看次数:  

  李兆申,中国工程院院士、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消化内科主任

  擅长:消化内镜诊断与治疗,如消化管狭窄、消化管良、恶性肿瘤、消化管出血、胆管结石、梗阻性黄疸、慢性胰腺炎等

  出诊时间:周一上午,周四下午  

       李兆申教授是消化病学和消化内镜学专家,从事医教研一线工作37年,在胰腺病诊治和消化内镜领域做了大量系统性创新工作。

  他建立系列诊治新技术和新模式,率先开展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症微创治疗新技术;创建慢性胰腺炎治疗“药物-碎石-介入-手术”新体系,率先开展胰管碎石、胰管引流等9项新技术,首次提出胰管碎石并发症新标准,治疗例数和疗效达国际先进水平。

  合作研制成功磁控胶囊胃镜机器人,获CFDA、CE注册证;合作研制成功小肠胶囊内镜,使小肠病阳性检出率提高至70%。

  创新改进21项内镜介入技术,带领团队累计诊疗60万余例次;建立我国消化内镜质控标准和专业人才培训体系,为国内外500余家单位培养3300余名专业人才。

  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245篇,最高影响因子18.2,被55部国际指南引用。

  “医学本质是给病人一个美丽、完整的人生。要做一个让患者信任的好医生,需要长期全身心投入。”作为一名新当选的院士,在学术上李兆申教授已拿到国家最高荣誉。当谈到下一步的目标,他回答质朴:“我的目标还是当一个好医生,当一个培养更多好医生的老师。”

  不开刀,也能治好消化科的病

  “刚到消化内科的时候,我就萌生了一个想法——做一个内科中的外科医生,不开刀,通过内镜技术也能治好消化科的病。”李院士说,“现在这个目标实现了!”

  九十年代初,内镜微创技术在国外刚起步,关注国外前沿技术的李院士觉察到它的潜力,果断决定把内镜微创技术作为主要研究重点。他在国际上首创5项内镜新技术,创造了内镜诊治年龄最小(出生12小时婴儿)、内镜取出异物最多两项世界纪录。

  “内镜技术很有前景。首先,内镜可以尽可能地在早期诊断出疾病;通过内镜器械和技术,切掉早期的食管癌、胃癌、结肠癌;过去外科需要开胸剖腹的手术,通过内镜解决了,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患者出血、穿孔的危险。”李院士说,“我大概用二十年的时间,专注于内镜的技术研究、人才培养和质量控制。在九十年代前后,我们国家的内镜技术远远落后于国外;在2000年左右,我们大概从跟跑变成了并跑;到近几年,我们从并跑逐渐到了领跑的地位。”

  不插管,吞颗胶囊做胃镜检查

  在推动内镜技术发展的同时,李院士开始关注转化医学,医生把想法和需求交给专业的研发团队来研发生产器械产品,再将产品应用到临床当中。

  中国是胃癌大国,每年新发胃癌40多万人,死亡30多万人,都占全球近一半,多达80%的患者发现时已中晚期。一直以来胃癌诊治都面临一个困境,很多人因恐惧不愿做胃镜,能拖则拖。“我想能不能吞一颗胶囊,通过体外遥控把胃部情况看清楚。”李院士说,“我们联系到搞军工、电子和光学的工程师、科学家,用不到十年时间研发出世界上第一个具有中国知识产权的磁控胶囊胃镜。”

  患者只需随水吞下一粒胶囊胃镜,医生通过操作仪器控制胶囊在胃里的位置和角度,就能轻松获取3~5万张图像。整个检查无创、无痛、无麻醉,一次性使用,也没有交叉感染的风险。“在研发过程中,我一直强调质量控制,确保胃部的情况看得清、照得全,同时建立操作规范,方便更多医生掌握”,李院士说。

  查早癌,胶囊胃镜成了得力助手

  胶囊胃镜刚投入临床时,主要是给抗拒插管胃镜的患者提供一个新的、更舒适的选择。有一位老人在做胶囊胃镜检查时偶然发现胃部有个小红点。在征求患者同意后,李院士通过插管胃镜进行了活检,是非常早期的胃癌。

  “当时没有开刀,就像削苹果一样用内镜把癌变部分削下来。不需要切胃,也没有放化疗,这位患者现在活得很健康!”李院士兴奋地说,“我突然发现,小小胶囊胃镜功能可不小,可用来筛查早期癌,贲门癌、胃癌都可以靠它揪出来!若这项技术普及到基层,对我国胃癌诊断会起到巨大推动作用!”胶囊胃镜检查设备还能放到车里,患者做完检查把图片、数据上传到云平台,北上广等地方的医生直接读片诊断,打造分级诊疗模式。“胶囊内镜未来一定能实现全消化道检查,从食管、胃、小肠到大肠都能清楚看见。对心脑血管病、肿瘤、肥胖等问题都有很大帮助。”   记者手记:李院士来北京给消化科的专家做演讲,我们的采访就安排在了演讲之后。他宣读完内镜医师宣言就径直走出教室来到了访谈间。回答完我的最后一个问题后,他又出发去参加另一个研讨会。整个过程没有一句寒暄,我连一句感谢的话都没来得及说出口,他就消失了,剩下他刚才言语中带来的震撼。

  近四十年的时间,李院士做了好多事,钻研技术、研发器械、控制质量、制定规范、培养人才……而总结起来,他其实就做了一件事,也是他在采访中提得最多的——做一个好医生。这绝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几十年如一日的付出和热忱。这场采访,也像给记者打了一剂鸡血,振奋的感觉久久不散。原来,一个人可以为一个职业奉献这么多,而一个职业可以造福这么多的人。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