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17年12月08日> 总第1464期 > 23 > 新闻内容
跨越两千公里的国际医疗援助
健康时报记者 梁 缘 驻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特约记者 陈晓霞
发布时间:2017年12月08日  查看次数:  

  国境之南,老挝近在咫尺

  列车窗外飞快划过中老边境线,沥青马路成了沙尘路,一路上郁郁葱葱,不时闪过三两个阑干式茅草屋

  植被的绿,建筑的黄,浓烈色块的视觉冲击,让人迅速切换到了老挝时间

  这天是2017年7月25日,经过长达98小时长途机动、2000公里的辗转跋涉、铁路公路的交替运行

  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60名医务人员终于顺利抵达老挝琅南塔省军区

  医疗队将在这里开展为期12天的“和平列车-2017”的医疗服务活动  一天10小时开诊

  远远不够

  刚到营地第二天,医疗队就有人被蚂蟥咬了。

  由于帐篷医院搭建在琅南塔省军区,中方医生只能暂住军区宿舍。60多人,按男女分两拨儿,大通铺,十几个人挨着睡。上个厕所还要走过200米长的幽暗走廊。洗澡水是冷的,澡盆里窝着蚂蟥,脚触碰的瞬间,冰凉和刺痛,不知哪个先来。

  有人被蚂蟥咬,有人被马蜂蛰,还有人因为适应不了老挝潮湿闷热的气候,第一天刚到就中了暑,拉了肚子,发了烧……好在医疗队早在来之前就查了这边的疾病谱,知道老挝蚊蝇蛇虫的厉害,带了好些药,一一都派上了用场。医疗队也有自己的消杀专家,消杀工作开始后,大家没再遭蚂蟥的罪。

  第一次出国执行卫勤任务,对有着39年军龄的赵晓晏是个挑战。“老挝菜跟泰国菜很像,又酸又辣,香料重,能吃是能吃,顿顿吃,受不了。”为了少给老挝军方添麻烦,这次出行医疗队还带了自己的炊事车。米面油都有,像萝卜这类不易腐坏的蔬菜,也被跟着托运来了老挝。

  如果说物质困难靠自己能解决,那语言不通就是无形障碍,必须得依靠沟通协作才能解决。为此,老挝军方还特意给医疗队安排了十多名翻译,他们大多是来自万象的中文专业的大学生。一个帐篷安插一个,基本能保证医患的正常沟通。

  7月26日,开诊第一天,帐篷医院的接待人数就达到了400多人次。按照老挝人自己的作息时间,下午4点就该下班了,但这次帐篷医院太“火爆”,中老两边的医生们一直忙活到晚上6点多才结束。

  到了老挝,内分泌科专家徐静总觉得时间不够用。尽管协议时间是8小时,但由于病人多,很多医疗队员中午不能休息,到了下班点也不能走,几乎都是10小时以上。加上翻译时间,很难抽出更多心力。为帮助当地一位患有严重糖尿病但无处求药的病人,徐静没犹豫,爽快地留下了联系方式。“回国后我帮您带药!”

  14顶帐篷搭起的

  “网红”医院

  琅南塔,老挝北部的一座小城,紧邻中老边境线。这里山林密布,耕地稀少,经济落后,交通不便。人们平均寿命只有60多岁,平时很少体检、去医院,不少人对自己的身体状况一无所知,但一听说中国军医来义诊,不少人还是一大早就大老远地赶来。

  昂派就是当中的一个,她头天请了假,天没亮从100多千米外的地方赶来。一进军区营地,只见14座搭建在650平方米的操场上军绿色弧形帐篷依次排开。

  “这医院也太先进了吧!”昂派惊叹。

  尽管是25日当天搭建的临时医院,但医院装备一点也不“临时”:手术室单元、麻醉剂、手术灯,超声诊断仪,全副武装;呼吸内科、消化内科、骨科、皮肤科等20余个专业组成的专家团队,一应俱全。

  被左手腕关节腱鞘囊肿折磨的这10年里,昂派一直不敢去医院手术,但在对帐篷医院进行短暂“考察”后,昂派打定主意在这儿手术,把跟了自己10年的顽疾交由中国医生处理——医疗队队员骨科博士徐源、普外科博士王文生为她成功实施手术,这也是帐篷医院实施的第一例手术。

  除了现场手术的患者,也有些人接受了住院治疗,73岁的琅南塔省军区退休干部沃恩就是为数不多的“住院”患者之一。

  沃恩走进帐篷时,脸色铁青,嘴唇暗紫,手指像被勒过,喘息声很重。刚一落座,呼吸科副主任医师徐智就意识到沃恩的病情危重,赶忙用便携式峰流速仪和血氧饱和度监测仪给他做了监测。

  “指脉氧饱和度70多,80不到,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不及时处理可能会有生命危险。”意识到问题严重性,徐智赶紧向指挥组做了汇报,建议转去危重症单元。进了危重症单元后立即进行持续低流量吸氧气,雾化吸入支气管舒张药物缓解支气管痉挛。30分钟之后,患者病情逐渐稳定,心率恢复了正常,缺氧情况也得到明显改善,呼吸困难得到了控制。

  病情控制后,医疗队还专门派徐智和护士长彭渝带上相关药品耗材进行了跟踪治疗。8月2日上午,沃恩从家中走到帐篷医院来复诊。一看到护士长彭渝,就激动点头道:“感谢中国医疗队救了我的命!”

  “头两天,当地老百姓还不知道,不少看好了病的人回去口口相传,后来方圆几十里的人都来了,‘帐篷医院’一下就火了!”徐智说,这次医疗援助完全公益性质,所有患者看病、检查和药物都是免费的。此外,医疗队还向当地捐赠了很大一批物资设备和医疗设备。

  医疗队一队队长徐剑铖介绍,此次出国参加“和平列车-2017”医疗服务的帐篷医院达到国内三级甲等医院的技术水平,也是我军新一代帐篷医院首次投入实际接诊使用。除硬件设施到位,专业医师配备也是强强联合。“医学不分国界,每一个患者都应得到妥善救治。”

  服务结束后,徐剑铖统计了一下,这次医疗一队为当地军民共提供巡诊、查体、专科诊疗服务6536人次,手术开展16例,药品发放20000余盒,向老挝军方卫生机构赠送医疗设备、器材、药品等1000余件……一连串数字积淀着“和平列车-2017”医疗服务活动的累累硕果。下转23版  “从此多了一位老挝朋友”

  “尽管语言不通,但相处起来真没什么隔阂。”徐智在和当地医院的会诊和学术交流中,和老挝当地的一位呼吸科医生建立了联系。他们相互交换了微信,直到现在,两人还在微信上保持着互动和交流。“有了医学方面的问题,他会微信咨询我,完全没有很生疏的感觉。”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强调。中国老挝,山水相连,唇齿相依,民心相通。在短短12天的医疗援助活动中,中老军民感受到的是彼此的真挚情感、真切期盼和真诚祝愿。

  为了帮一位当地的患者做眼部B超检查,眼科技师陈爽坚持跪在地上,检查结束起身,缓了好久两腿才恢复知觉;

  为了让边远地区军民得到医疗服务,巡诊队伍不顾山路崎岖颠簸,前往近百公里远的营区哨所和村民家中巡诊义诊、送医送药;

  为了节省时间让更多村民看上病,医疗队中午顾不上休息,掏出背包里的速食围坐在一起就地解决午饭。

  7月31日当天下午,在完成458人次诊疗体检工作后,中方医疗队的60名队员和琅南塔省军区52名官兵齐聚一堂,在军区食堂办起了联谊会。到了晚上,文艺汇演开始了,写毛笔字,包饺子,最后大家还拉起了歌!老挝军人唱起中国歌也是驾轻就熟:《打靶归来》《团结就是力量》《大海航行靠舵手》《月亮代表我的心》……徐智这才意识到原来中国文化对老挝有着这么深远的影响。

  返程前最后一天,老挝军方为中方医疗队安排了送行仪式。送行晚会上,老挝军区的领导为医疗队队员们的手腕一一系上橘黄色棉线。在老挝语中,“拴线祈福”仪式叫“巴席苏环”,据说这是老挝一种独有的传统,用来表达对亲近的人的祝福与祝贺,而且戴的时间越长越吉祥。

  徐静回忆起这12天的域外医疗援助,不仅感受到了两国之间的深厚情谊,也感受到了老挝当地百姓对于健康的深深渴求,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和尊重。“虽然我们条件相对艰苦,但我们要始终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留给患者,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并践行我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对卫勤保障效能的一次大挑战

  作为一次境外医疗援助服务活动,此次移动医院的海外实战对卫勤保障效能也是一次重大的考验和挑战。

  “走出国门进行卫勤作业,不仅锻炼医疗队伍的组织指挥能力、远程投送能力,还培养了多国卫勤协同能力。”殷小平回忆,2014年援非抗埃行动,注重与受援国军地卫生部门协同对接、联合行动,产生了很高的救援效率。

  “此次活动中,我们密切与老挝琅南塔省军地卫生部门沟通联系,在患者救治、留观、转诊等方面形成联合工作机制,提高了医疗服务活动的整体效率”。

  尽管出发前进行了双边磋商和详细论证,但赵晓晏仍然感到有所遗憾。“此次只列装了帐篷医院,没有携带手术方舱和腔镜等高精度医疗仪器设备,否则就可以完成更多复杂、无菌条件要求高的手术了。”

  在诊治过程中,医疗队官兵们强烈地感受到,救治病患绝非一日之功,可着眼长远建立两国两军医疗卫生领域方面的合作。儿科专家张雨平在巡诊中,遇到了先天面部畸形的6岁小女孩滴。在经过简单的治疗后,她特别希望能够把孩子带回国进行治疗,由衷地希望能尽快建立卫勤合作机制,给这些真正需要治疗的孩子们新的希望。

  巡诊过程中,医疗队接待了一名造访者——老挝第3师的师长。他从一百公里外赶来,对帐篷医院赞赏有加:“这个东西好,将来我们也要学习借鉴!”

  据悉,此次医疗救援活动是全军首支战略级卫生列车医疗队第一次跨出国门进行的卫勤实践。列车最大编组为19节,由指挥车、伤员运输车、手术急救车、重症监护车、医技保障车等车厢组成,配备有功能齐全的医疗设备和一定基数的药品耗材,可一次性装载伤病员500人,战备力充足。

  “这就是一所流动医院。”徐剑铖说。

  8月7日,卫生列车医疗队结束了在老挝的医疗服务活动返程回国,琅南塔省军区迈占政委一行送了又送,一直送到七十公里开外的磨丁口岸,冒着雨下车与队员们挥手道别,久久不肯离去……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