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时报记者 徐婷婷
国产廉价救命药断供,李克强总理日前批示“特事特办”!
“孩子每天都要吃的药,全国都在缺!” 近日,不少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家长向媒体反映,一种名为“巯嘌呤”的国产药物,对维持期治疗起关键作用,可是在最近一段时间全国范围内都出现断供情况。来自全国各地的患儿家属只能在病友群里,以互助的形式四处倒腾孩子们的救命药。
国家食药监总局数据显示,巯嘌呤生产企业有6家,其中4家早已停产!
对此,据国务院客户端11月20日发布最新消息,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专门做出重要批示,“患儿缺药将使这些家庭雪上加霜,要将心比心,高度重视所反映问题,抓紧采取有效措施”。
廉价药,又被称作基本药物,是能够满足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剂型适宜、保证供应、基层能够配备、国民能够公平获得的药品,主要特征是安全、必需、有效、价廉。
然而,近年来廉价药成“熊猫药”,成为诸多药品相似的命运。健康时报也曾多次刊发《默克甲状腺救命药缺货之谜》、《廉价抗癌药全国断货》、《常见药断供系列调查》等文章。
优甲乐曾缺货长达半年;20元的廉价抗癌药断供,替代药品花费6000元;10元廉价药被炒到上万元一支……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廉价药,有的出现断供,有的一药难求,让很多等药治病救命的人“命悬一药”。
“廉价药品正在以每年至少十几种的速度消失!”今年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雷后兴说出这令人担忧的数字。究其原因,中国医药商业协会相关负责人在一次接受健康时报采访中表示,药品短缺的原因无外乎价格、渠道、原料和医保几个问题。
如何让廉价药不断档?今年,国家卫计委等八部委联合发文,明确“取消最高零售限价,让廉价药生产企业能够根据药品生产成本和市场供应状况自主定价”。此后,国家发改委发布《定价范围内的廉价药品目录》,取消530种药物的最高零售价格。这一系列新规的出台,也将给廉价药涨价亮起绿灯。
不过,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胡善联也撰文指出,保证药品的生产、供应、使用,需要有系统的政策性保障措施,而不仅仅只是管理价格的问题。事实上,建立廉价药国家储备库早已成为不少业内人士的共识。一旦某种救命药有短缺趋势,及时启动应急措施。
针对本次廉价救命药断供,李克强总理指出“要切实加大国产廉价药生产供应保障力度,特事特办,缓解患儿家庭的用药之痛”。这无疑给保障廉价药打了一剂强心针,最终使百姓受益。
令人欣慰的是,李克强总理批示后的第二天,11月21日,一家巯嘌呤生产企业浙江浙北药业称,第一批295万片(约满足临床一年用量)已做好发货准备,预计本周可供应给各医药公司和医院。浙江省德清县人民政府发布消息称,浙江浙北药业是目前全国唯一一家正在生产巯嘌呤的制药公司,今年上半年已投资生产巯嘌呤的专用车间。这批产品的原材料均来自目前国内唯一实际在产巯嘌呤原料的诚意药业,目前库存尚有61公斤。
国家卫计委药物政策与基本药物制度司副司长张锋在国家卫计委通报会上介绍,目前我们开展了一个创新的制度设计,短缺药品市场撮合试点。一是稳定供货,二是停产备案制度。就是企业在做出停产决定15天以内和真正停产30天之前要向国家报告。而且每个月要将库存和下个月的排产计划跟我们进行通报。有了这些措施,我们就能够有效化解供应风险,及时应对和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