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17年11月28日> 总第1461期 > 10 > 新闻内容
学学老年模范生
台湾作家 王竹语
发布时间:2017年11月28日  查看次数:  

  台湾作家  王竹语

  大脑是奇妙的器官,“使用它,否则将失去它。”

  老年并不意味着人生走向末路穷途,老人也可以有自己的精彩。古今中外从来不缺这样的“老年模范生”,学学这五个习惯,不仅能预防失智,还能让你的老年过得更从容惬意。

  老了,也要去爱

  德国思想家、小说家歌德一生共有129部作品,多以爱情生活为背景。周国平曾说:“没有爱情,就没有歌德。”1821年的夏天,72岁的歌德不顾争议重新坠入爱河。

  研究发现,50到80岁的人中,超过一半的人对性和亲密关系仍抱有热情。随年纪渐长而仍保持一定频率的性生活有利于生殖健康。研究表明,男性在老年时期保持适当频率的性生活,有助于预防前列腺癌,对于女性而言,有利于促进血液循环和阴道的健康。另一方面,人在老年时期的性生活有利于帮助更好地面对身体的老化并自我接纳。

  老年病专家Walter M. Bortz说过“如果你保持健康,不需长期服药,有一个好的伴侣,你一直到死之前都可以享受性生活。”杜克大学研究显示,20%超过65岁的人拥有比从前更好的性生活。

  老了,也要保持阅读

  “人生七十才开始”,这句话用在前德国总理阿登纳K.身上再合适不过。他1949年9月任联邦德国总理,1950年,74岁任基督教民主联盟主席。1951~1955年兼任外交部长。1963年担任基督教民主联盟主席,直到1966年。阿登纳一辈子都是工作狂、读书狂,即便是91岁时,他每天看书4小时。从来不把今天的事情拖到明天处理,永远都是“今日事,今日毕”。

  大脑若经常不用就会萎缩,直接影响到全身各器官的衰退。老年人的大脑越用身体会越好,反之随着大脑的迟钝身体也会越来越差。当老人读一本书的时候,书中的背景、脉络、人物、情节都需要记忆力的参与。缺乏促进大脑功能的活动(如阅读)会导致认知功能衰退,读书有助提高记忆力,防止老年痴呆症。

  老了,也要工作

  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中学毕业后开始写作,曾用讽刺诗抨击封建专横统治,因触犯王室贵族两次入狱。老年的伏尔泰除了管理庄园工厂以外,还勤于写作,包括大量信件。据他的两个秘书说,八十多岁时他还每天工作18至20个小时。

  从老年生活来说,老人退休后,继续发挥余热,适度工作,好处很多。很多老人退休后,从之前的繁忙和受重视,突然变得清闲,认为老了个人价值得不到体现,往往有一些心理落差,有的甚至产生心理问题,变得郁郁寡欢。而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继续保持工作则可弥补这种心理落差,体现老年的价值感,提升幸福感,对维持身心健康有好处。

  老了,也要保持活力

  英国哲学家罗素越到晚年,生命力越旺盛:他76岁乘船至挪威演讲;78岁得诺贝尔文学奖;赴澳洲巡回演讲两个月;80岁第四次结婚;82岁出版短篇小说集;83岁经历大手术,恢复无恙;92岁谴责美国介入越战。“没时间想到自己已老,我想这正是保持青春最适当的秘诀。”

  1956年联合国和世界卫生组织都把65岁当作老年起点;不过,与其说老是一种被明确定义的年龄,不如说是自己自自在在的决定心态。

  正因为是自己决定,所以孔子有“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乐天;老了变成什么样的人,决胜点就是在于你的“心态”,从古至今,无一例外。

  老了,也要有计划

  卓别林即便到了晚年也非常有计划性。他在75岁完成回忆录,书中这样说:“我计划继续拍电影。我不会退休,我想做的事情太多了。”

  都说年轻人该有计划性,其实老年人也要有规划和目标。老人要么在家看电视,要么发呆,要么打麻将,忙着做饭带孙辈,看似很忙,内心却得不到充实。一些老人甚至觉得自己是家庭的包袱。

  日本一项研究发现,有目标且积极付诸实践的人,早亡风险比其他人低50%。有目标的老人能积极寻求亲友心理支持。喜欢出去走走的老人可设定旅行计划,先从周边旅游景点开始;喜欢学习的老人不妨参加老年大学,学点感兴趣的东西;热心肠老人可参加社区志愿者团队,或学点心理学知识,帮有需要的人排忧解难。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