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17年11月28日> 总第1461期 > 01 > 新闻内容
用内心的定力化解焦虑
健康时报特约评论员 朱美朔
发布时间:2017年11月28日  查看次数:  

  健康时报特约评论员  朱美朔

  不少人生怕转瞬就被时代落下,总是产生会错过什么的焦虑心情,患上了“错失恐惧症”。

  转眼间信息就扑面而来,已是生活常态。近30年来,人类生产的信息已超过以往5000年信息生产的总和。《纽约时报》一周的信息量,大致相当于17世纪学者毕生所能接触到的信息量总和。

  面对泛滥的信息,许多人用尽一切琐碎时间去“上进”:找电子书所花费的时间是实际阅读时间的10倍;看到不错的微信文章先收藏为敬,然后再没点开过;每天抱着手机,赶集似的往前走,可沉下心却发现什么都不记得。

  如此形式大于内容的“上进”,会让人越来越焦虑。碎片化阅读常常是人云亦云的跟风和盲从,容易让人把“知道”当成“懂得”,流于浅薄、止步似懂非懂;而且还会让人陷入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无法形成完整有逻辑的知识体系和容易遗忘、易受情绪牵制的恶性循环。稍不留神,碎片化的时间就可能变成碎片化的人生。

  北宋先贤欧阳修在《归田录》中说:“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碎片化阅读本身并没有罪,问题在于,你是怀揣焦虑感地“碎片化阅读”,还是内心充满定力地利用零碎时间阅读学习。

  发达的时讯也填充着内心的焦躁。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2000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21.3%的受访者坦言会随时随地刷屏,更有六成多受访者表示自己对网络社交依赖程度较强,有时会在网上漫无目地“闲逛”。

  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曾经在《河童》中写道,“必要的思想或许早在三千年前就已穷尽,我们现在只是给旧柴添把新火罢了。”不被泛滥的信息和虚拟交往占用太多时间,多从权威处获得实用信息,这应是现代人“修炼”的能力。

  经典是时代、民族文化的结晶。人类文明的成果,就是通过经典的阅读代代相传的。一些“快餐式阅读”,吃下的“不是滋养品,是新袋子里的酸酒,红纸包里的烂肉”。过度沉浸“快餐式阅读”,或会导致智识上的平庸,浪费时间还没有收获。

  学习经典之外,踏踏实实地学习也可化解内心的焦虑。任何事情都可以走捷径,惟独学习不行。对于学习,输入越精细,产出越精良。任何一种成熟知识都有其逻辑演进的内在体系,都有复杂而深入的思考过程,也都需要付出大量的精力和时间。

  每个懂得追求上进的人,都值得拥有美好的人生。正如老子所说“智者自知”,我们应该知道自己是谁、想要的是什么。用内心的定力化解焦虑,发现实在生活的美好。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