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17年11月24日> 总第1460期 > 23 > 新闻内容
芯片垄断成高价关键
健康时报记者 徐婷婷
发布时间:2017年11月24日  查看次数:  

  听力是我们不可或缺的一种感官系统。有听力困难的人往往会选择买一个助听器来辅助听见外界的声音。外形相似的助听器,价格却十分悬殊,目前单只价格低则1千~2千,高则3万~4万。

  小小助听器藏8000亿市场

  看似不起眼的助听器,对于听力退化的老年人而言却是不可或缺!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推算,全球有残疾性听力损失总计3.6亿人。65岁以上人群中,大约3人当中1人受到听力损失的影响。而我国是世界上耳聋人数最多的国家之一。根据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一组调查数据显示,全国现有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有听力困难,约有8千万人。

  WHO指出,与年龄有关的听力损失不可逆转,由于生理或病理原因,听力逐渐减弱。如不加以治疗,会影响沟通,可能造成社会孤立、焦虑、抑郁和认知能力的下降。

  老年听力损失可以通过一些方法进行有效管理,自然也离不开助听器这个“亲密伙伴”。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党俊武算了一笔账,按照助听器均价7000元计,在国内,大体未来的市场空间就在5000亿~8000亿之间!

  WHO听力障碍预防与康复合作中心高级业务顾问孙喜斌表示,进行听力康复有两个办法,一是验配助听器;一是植入人工耳蜗,对于老年人来说,80%的人佩戴助听器,效果是显著的。

  在德国西门子全球总裁RogerRadke看来,中国已成为助听器定制机领域的第二大市场,仅次于美国。

  助听器贵在芯片全进口

  简而言之,助听器就是合理放大声音的装置。主要由受话器、麦克风和芯片三大部分组成。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如今市面上的价格差别,主要在于助听器的核心芯片。

  目前,全球助听器“六大品牌”已延续多年。丹麦瑞声达、瑞士锋利、德国西门子、美国斯达克等为代表的欧美助听器制造商,占据了中国90%的市场份额。全球助听器芯片的研发也主要依赖着几家公司。而国产助听器在不到10%的市场份额中艰难生存。

  浙江中医药大学听力与语言科学院卢虹尹教授指出,声音包括不同的频率和强度,听力损失者也因人而异。几百元的助听器大多就是“一刀切”,不论高低频率都成倍放大。很可能造成听力的二次损伤。而三千以上的助听器一般都能做到合理控制和放大不同频段的声音。频段越多、声音处理越细致。

  “为什么好的助听器比老花镜贵得多呢?前期研发成本确实高!”拥有国产助听器自主知识产权的北京美尔斯通董事长米旺公开透露,虽然是拥有知识产权,但是助听器里用到的两颗芯片也全部是进口的,市价120美元,折合人民币近800元,提升了成本了和价格。

  德国西门子就将全球最大助听器定制机制造中心建在中国,西门子全球总裁RogerRadke认为,助听器行业成功的秘密在于尖端技术。越来越精巧、音质显著提升、选配过程越来越简单,是助听器市场的三大趋势。

  遗憾的是,在国内,目前助听器没有被纳入国家专项研发规划。仅在两年前,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研究成功国内首款智能数字助听器芯片。

  选择助听器并非越贵越好

  不少人会有疑问,已经买了最贵的助听器了,为什么结果却并不理想。其实,助听器虽然价格有别,但并非越贵越好,适合自己最重要。

  如同老花眼镜一样,助听器也需要验配师根据听力图和需求进行调试。孙喜斌以老年性耳聋选配助听器为例做了一个说明,对声音的频率、强度以及患者的舒适度进行调试,才能达到最佳适配状态。有些患者没有经过专业的听力检查,只按价格挑选助听器佩戴,不仅助听效果不好,还有可能进一步损害患者残余听力。

  助听器的选择,应根据听力损失的类型、程度,其次再按患者需求选择扩展功能。如果经常处在安静环境下,可考虑佩戴降噪级别较低的助听器,如果常处于环境多变的情况下,则需降噪级别更高一级,并具备多个聆听环境。

  最重要的是助听器的适应性训练。“就像戴眼镜有一个适应过程,耳朵习惯了寂静,突然听到很多声音,患者会觉得不舒服”。孙喜斌指出,通过适应训练,一是环境的适应,二是说话的适应,包括单人、多人及时间长短。再进行随访,跟踪,保证助听效果处于优化状态。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