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在楼下和邻居聊天时,听到一位年轻爸爸问三四岁的小男孩:“明天咱搬来住新房你敢不敢自己睡一个房间?”孩子说:“敢。”爸爸又问:“那你可想好了,真敢自己睡,开始了就不能反悔,能做到吗?”孩子迟疑了一下说:“能做到。”
过了十几天又看到了那位爸爸,我问:“怎么样?孩子自己睡一个房间是不是很高兴啊?”他说:“嗨!别提了,没成。”
我就知道成功的可能性不大,因为他一直追问孩子“怕不怕”,无疑就是在暗示孩子,自己睡一个房间可能会害怕,可能会有让人害怕的东西出现,孩子还可能自己睡一个房间吗?本来没想怕不怕的事情,结果让爸爸“忽悠”出了害怕的情绪。
好多家长和孩子交往时常使用这种语言,都四岁了,还问孩子敢不敢自己去楼下小卖部购物;都小学五年级了,还问敢不敢自己乘公交车上下学;家里的卫生间也说孩子不敢自己去,更别说在公共场所去卫生间了。
其实,最初小孩子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害怕,也不知道要害怕什么,只是大人说多了他们才知道人还可以害怕,会遇到好多害怕的东西,可以用害怕回避一些东西,比如不愿自己坐公交车就说害怕,不愿和小朋友玩儿也说害怕,不想去完成的事情都说害怕,长久下去会养成退缩的行为习惯,对一些困难畏手畏脚。
所以,遇到事情,别问孩子敢不敢,而应该问他们能不能,能做就做,教给孩子应该怎样做就可以了,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将会是一个自信的孩子,遇到事情不绕开,遇到困难不推脱,能做就努力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