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17年11月10日> 总第1456期 > 11 > 新闻内容
父母要去养老院是不是真话?
摘自2017年10月30日《新晚报》,李玥/文
发布时间:2017年11月10日  查看次数:  

  说起养老院,总有复杂的情怀在其中。“80后”(80多岁的老人)如今是养老院里的主力军,他们为什么来养老院,他们真心说出的话,一定是真话吗?在养老院里过得怎样?生活了几十年的家,亲情又该何处安放?

  来养老院最大的阻力,来自子女

  82岁的冯姨清楚记得,住进养老院的日子是2015年2月9日,那是她“斗争”胜利的纪念日。

  “我是看报纸上介绍,然后自己偷着打车来的。”冯姨回忆到,回家就和子女们摊了牌,要去养老院。当时就被三个子女给“怼”回来了,“妈,是不是我们哪做得不好?你就使劲批评!”“妈,您哪也不用去,就跟我去海南养老。”孩子们检讨式的阻拦,让冯姨进养老院的计划生生拖了半年。

  与冯姨同岁的李阿姨也是背着两个儿子来的养老院,怕儿子们反对,就直接交了订金。没想到,儿子儿媳还是坚决反对,最后李阿姨给远在北京的大孙子打了求救电话,这才住进了养老院。

  “我儿子都鼓捣孙子抱我大腿了,说啥不让离开家。”“我姑娘把我身份证都藏起来了,就是不让来啊!”……老人们来养老院似乎都像是一场家庭拉锯战,没有人是被子女送来的,更没有说一句子女的不是,担忧会不会给子女带来压力或不好的影响,远大于对陌生环境的担忧。

  解读:中国传统家庭模式是把一个大家庭所有人捆绑在一起。

  然而,在家里养老并不能代表你就满足了父母的需求。执意要父母在身边,和当年父母强行把我们送去特长班没啥区别。

  父母的“懂事儿”,有时扎心

  田奶奶和老伴一起住在养老院,她说两人下不了楼、走不动路就是几天的事儿,“过了八十五,一个月就一个样儿”。

  两个儿子,其中一个6年前因病去世,老两口送走儿子,一刻没停就直接住进了养老院。“儿是爹妈的心头肉啊,说没就没了,就剩一个儿了,当爹妈的不想拖累他。”田奶奶来养老院的真心话就是为了解脱儿子。

  同样不想拖累儿子的还有刚强了大半生的张大爷。在最艰难的岁月里,他抡起膀子拼命地扛沙卸货,靠每个月六七十块钱,养活一大家子人。

  四年前老伴去世后,他拒绝了孩子们的邀请,卖房子的钱平分成四份给了子女,自己带着小包裹住进了养老院。每月的价格是他考察好的,正好是自己退休金两千出头。“人老了,要懂事,别给孩子添麻烦。我养他们小,不是为了让他们养我老”,张大爷说。

  解读:真心说出的话,不一定是真话。

  很多父母在感觉到自己不再被需要的时候,他们就会特别“懂事儿”地做出一个选择。用离开作为对孩子的“贡献”,不得不说这是典型的中国式父母。

  在这找到了一生中最自我的日子

  如果你以为养老院是充斥着“老人味”的“牢”,那么你真的错了。老人在这里可以和老伙伴一起走进怀旧影院,可以参加一周不重样的老年大学,可以参加合唱队、模特队成为“女子天团”“男子天团”……

  老年公寓的郑奶奶就是“女团”的一员。83岁高龄,一头银发的她却依然优雅如女神。年轻时忙工作、照顾一家老小,退休又帮着带孙儿,哪有什么自己的时间。但“女神”奶奶现在觉得,虽到暮年,却是她一生中最无忧无虑、最自我的日子。

  陈叔和楼下的老刘、老孙是象棋组的“三驾马车”,最近亚军的陈叔成了“棋王”,他却有些郁郁寡欢,因为冠军老孙去世了。“每天下午2点,就是我和老刘头‘约会’时间,雷打不动,能下到4点半。”陈叔说,他和老刘这组从不会因下棋动气急歪,输就输、赢就赢,都这岁数了还有什么好较真呢。

  解读:父母很有能力,也愿意自己独立生活。帮助他们找到社会定位,让他们具有符合他们理想的社会功能才是子女需要做的。

  “回家”和“去养老院”的背后

  养老院的老人会想家吗?

  老人们都说“回家”、“去养老院”。这一个“回”、一个“去”字,还用再去追问老人们心中那份柔软吗?

  每个周六一早,张大爷就守在电梯口,假装若无其事,其实是在等孩子们来,每一次电梯门“叮”却没开时,那一刻最紧张,不知道门开了是不是自己的孩子。护工说有一天早上堵车,大爷足足站了2个多小时,别人劝他回屋等,他却不承认自己在等,可谁都能看出来他的眼神没离开过电梯。

  冯姨的大屏手机是孙女给买的,就是为了把奶奶拉进家里的大群中,每天都发照片、发语音给奶奶。每天一遍遍重复地看群里照片,重复地听群里语音,成为老人每天必修课。

  黄昏时分,腰有些佝偻的陈奶奶推着老伴走在养老院的小花园里,轮椅压着一地落叶走上去发出“吱吱”的声音。

  “这礼拜天,老大他们几个谁来,你可别嘴欠说我这几天血压一直高!”

  “嗯,我知道,你以为我像你呢!给孙子新房装修那2万块,到时候你悄悄塞儿媳妇包里。”

  解读:当我们在讨论父母是否要去养老院的时候,不仅是关乎父母,更关乎自己——等我到了那个时候,我会怎么面对这个问题?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