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17年11月10日> 总第1456期 > 03 > 新闻内容
全球最忙手术机器人在中国
健康时报记者 胡丹萍
发布时间:2017年11月10日  查看次数:  

  尝试“用手术机器人来做手术在他们看来被自己当成了‘小白鼠’”。但是,这样的疑虑在张旭进行的第一台机器人辅助手术下打消了,“我印象很深,引领第一次用手术机器人结合后入路腹腔镜技术切除一颗肾肿瘤,精准控制之下,手术仅仅用了1个小时,缩短了近两个小时的时间。这样,一个上午就能够轻松驾驭4台复杂的泌尿外科手术。”   

        推广今年6月份,凭借一整套与欧美国家完全不同的,以“后腹腔入路”为特色的泌尿外科腹腔镜技术体系,张旭连续8次受邀在欧洲腹腔镜与机器人大会上演示手术,他也是唯一被邀请演示手术的中国医生,向欧美专家介绍利用机器人切除肾肿瘤、保住肾功能的经验。未来对国内患者来说,尽管手术机器人拥有着诸多优势:精度更高、有效避免人工手颤抖的缺陷、出血量更小、影像系统有效扫除手术盲点,但是能享受这种新技术的患者并不是很多,除了机器的普及之外,高昂的手术费用是另一个主要因素。

  “在各个行业中,医生是最有可能被取代的职业。”随着机器人系统以及技术的升级,未来十年手术机器人将逐渐普及。尤其当人工智能逐渐取代人力,医生也需要不断创新,才能不被时代淘汰。

  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目前占领了手术机器人的市场。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的命名,是为纪念列奥纳多·达·芬奇的解剖学研究促成了历史上第一个已知的机器人的设计。  许多科幻迷一定还记得在2005年上映的《星战前传3:西斯的反击》中有这样一个片段:在帝国歼星舰上,火山附近受到重创的男主角从医疗室走出来已经不再是阿纳金,而是黑衣勋爵达斯·维达。而完成这一转折性操作的就是一台手术机器人。

  也就是在这部电影上映一年后的2006年,第一台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系统被引进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当时它还是一个非常稀罕的仪器。从稀有物到最忙手术机器人,仅仅10年的时间。

  累积十年成为全球最忙手术机器人

  一年888台手术,平均每天超过2台,单台手术机器人又一次刷新纪录。

  据达芬奇机器人生产商美国IntuitiveSurgical公司统计,2016年全球单台机器人手术量最多的是中国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已达到了888台,比2015年创造的世界纪录又提升了52台。

  与传统外科医生站在手术台上做手术不同,手术机器人是在医生操作下,对患者进行治疗。医生坐在远离手术无菌区的操控台旁,看着呈现身体内部构造图像的3D高清屏幕,同时握着两个操控手柄上下左右、前后旋转,与传统“血腥”场面的开放性手术相比,机器人手术几乎看不到出血。

  达芬奇机器人的外科医生控制台、床旁机械臂系统、成像系统这三个组件构成了手术的关键,很多人喜欢用医生的“脑”、“手”、“眼”来形容这三个部位。实际上,这三个组件远远超越了医生的“脑”、“手”、“眼”。机械臂的仿真手腕,可以做到7个方向自由运动和360度的旋转。成像系统中配合上高清晰立体三维视野,呈现的就如同去电影院看一场3D电影。

  而手术机器人的快速应用,还在于它们可以实现前所未有的精准控制。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泌尿外科学科带头人、泌尿外科主任张旭对此深有感触。

  在2016年度个人达芬奇机器人手术量(300例以上)的排行榜中,张旭教授以超过2000台的手术量稳居全国第一,目前他每天平均操作的手术量在3~4台。而在2008年,张旭教授完全无法想象自己能够完成这样的手术量。

  在手术机器人加入之前,张旭教授独创的以腹膜后入路为特色的泌尿外科腹腔镜技术体系已经让西方众多泌尿外科专家折服。

  “我开始也是抵触手术机器人的,”张旭回想起来,笑谈道,他最大的阻碍来自于他自己,有患者就是冲着张旭做腹腔镜手术的技术来的,用手术机器人来做手术在他们看来被自己当成了“小白鼠”。

  但是,这样的疑虑在张旭进行的第一台机器人辅助手术下打消了。

  “我印象很深,第一次用手术机器人结合后入路腹腔镜技术切除一颗肾肿瘤,精准控制之下,手术仅仅用了1个小时,缩短了近两个小时的时间。这样,一个上午就能够轻松驾驭4台复杂的泌尿外科手术。”

  十年,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从无到有,再到单台手术量成为全球第一,这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在医学上的时代印记。

  技术十年,从跟跑到领跑

  达芬奇手术机器人起源于美国,2000年通过美国FDA认证。如今,达芬奇机器人在美国已经非常普及,包括社区医院在内的全国5000多家医院里,达芬奇机器人的装机量已经达到2000多台,只要是略具规模的医院,都会配备达芬奇机器人。

  截止2016年第二季度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全球装机3745台(美国本土2427台),到今年5月底,我国大陆地区共装机65台达芬奇手术机器人。

  悬殊的数量差距下,全球手术机器人相关的诸多手术标准以及指南一直由欧美专家制定。

  但是,十年之间,从跟跑到陪跑再到领跑,虽然起步晚,数量少,中国医生却在操作手术机器人的水平上赶上国际水准。

  去年,全球单台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手术量前三名都在中国。世界第一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888例,世界第二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856例,世界第三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841例。

  就在今年6月份,凭借一整套与欧美国家完全不同、以“后腹腔入路”为特色的泌尿外科腹腔镜技术体系,张旭连续8次受邀在欧洲腹腔镜与机器人大会上演示手术,他也是唯一被邀请演示手术的中国医生,向欧美专家介绍利用机器人切除肾肿瘤、保住肾功能的经验。

  2016年,张旭教授主刀,心外科、肝胆外科和麻醉手术中心联合完成的世界首例机器人辅助肾癌合并下腔静脉四级癌栓根治术取得成功。这是世界首例机器人辅助手术切除四级癌栓,根据一个特定肿瘤体积,分为四级,肿瘤越大,级别越高,四级癌栓的手术难度最大。而这样的高难度手术仅是张旭教授操作的众多机器人辅助手术中最普通的一台。

  同样,领跑的技术也发生在了结直肠癌领域,世界首部《机器人结直肠癌手术专家共识》诞生于上海。2015年,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结直肠癌中心更是牵头制定了世界首部《机器人结直肠癌手术专家共识》,填补了该领域空白,有力地促进了机器人的推广与手术操作的规范化。

  据了解,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结直肠癌中心是全国开展机器人手术较早的单位,2010年至2017年6月底总计已开展机器人结直肠癌根治术超1300例,2016年全年即开展376例,占同期全国机器人结直肠癌手术量的20%。

  由于操控台远离手术无菌区,对于艾滋病患者的手术治疗,手术机器人也大有用武之地。

  解放军总医院的专家团队在2017年5月成功使用手术机器人为一例艾滋病患者进行了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这次手术治疗中,医生专家团队利用腹腔机器人,在几米之外操控机械手臂和镜头,来实施非接触手术,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医生对于污染血液、体液和气溶胶的接触。整个手术用时4小时,出血量仅为100毫升。

  在未来,手术机器人“远程手术”亦成为可能。实。

  医生未来,职业生命延长

  缝葡萄皮、折千纸鹤、画画……这些精细的动作,手术机器人做起来却是远胜灵巧的手。

  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泌尿外科主任、南京大学泌尿外科学研究所所长郭宏骞看来:“手术机器人是延长外科医生职业生涯的利器。”

  郭宏骞教授自2014年9月起率先在江苏省地方医院开展达芬奇机器人手术,截止2017年10月,完成各类高难度机器人泌尿外科手术近1600例,90%以上为泌尿系统肿瘤手术,平均每个月要完成70~80台次机器人手术,居全国前列。郭宏骞教授介绍:“手术机器人极大地解放了医生,传统的开放手术对主刀医生的体能要求很高,且需三到四个助手,而现在机器人手术基本只需一个助手且能很轻松完成。”

  以前列腺肿瘤手术为例,前列腺位于尿道和膀胱交界处,位置很深,传统的开放手术即使很长的切口也无法充分的显露前列腺。“患者采用传统的手术方式术后各项功能的康复效果远不如机器人辅助手术。前列腺癌患者进行开放性手术后很容易出现排尿困难、性功能障碍等问题。”郭宏骞说,而机器人手术最大程度上避免了这些问题,且机器人手术只需几个1cm左右的小孔,操作更加精细稳定,出血量也更少。

  虽然手术机器人的手术量高度集中在泌尿外科,但在其他科室也颇具建树。甲状腺、妇科肿瘤、胃肠、儿童外科等相关手术中手术机器人也成为“宠儿”,原因在于这些地方的病症不是牵涉到敏感神经,就是隐藏很深需要高精度的操作。

  这么好的仪器,几近完美吗?“不!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有一个致命缺陷,那就是它没有触觉反馈。”张旭说,医生刚上手时会不习惯,随着医生经验不断积累才能弥补这一不足,这也是今后手术机器人需提升的一个方向。

  降价提质,普及之路漫长

  “手术机器人是工业机器人之外的另一块大蛋糕,但我们这一领域的核心技术却被外企垄断,我们该怎么办?”在今年举行的国家机器人发展论坛上,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曹其新教授的一句话直指国内机器人产业现状。

  对国内患者来说,尽管手术机器人拥有诸多优势:精度更高、有效避免人工手颤抖的缺陷、出血量更小、影响系统有效扫除手术盲点,但敢于尝试的患者仍不是很多,除了信任度之外,高昂的手术费用是另一个主要因素。

  目前机器人市场都被美国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垄断,一台达芬奇机器人国内售价约2000万元,且每个机器人“机械臂”只能使用约十次,每次手术用到3~4条机器臂,每条机械臂更换成本近两万元。

  价格因素之外,普及障碍还有设备引进流程。在中国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属甲类大型设备,国内任何医院引进该设备均需国家卫生计生委直接批准,什么样医院可配置、配置多少台,都有明确标准。

  此外人员考核也无法可依。“医生需到香港中文大学机器人培训中心或其他经过认证的培训中心进行理论和操作的培训,取得证书后,才有资格进行临床手术”,郭宏骞说道。但这类证书并非国家制定的标准,而是由机器人生产厂商颁发。

  好在好消息不断传来。2016年4月,工信部、发改委、财政部等三部委联合印发《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引导我国机器人产业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医疗机器人政策长期利好。

  国产机器人的出现也有望打破垄断瓶颈。2014年04月,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顺利完成3例国产机器人手术,这是我国自主研制的手术机器人系统“妙手S”首次运用于临床。

  广东省机器人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吴新宇曾表示,国产手术机器人,无论是生产工艺还是关键零部件的采购,门槛都将更低,价格将会只有进口机器人的三分之一,并有望在3~5年后登陆市场。

  谈到未来,张旭预言:“在各个行业中,医生是最有可能被取代的职业,尤其是内科、影像科的医生。”随着机器人系统以及技术的升级,未来十年手术机器人将逐渐普及。尤其当人工智能逐渐取代人力,医生也需不断创新,才能不被时代淘汰。

  著名作家尤瓦尔·赫拉利在《未来简史:从智人到神人》中提到,人工智能和生物科技的兴起肯定将改变世界。期待未来手术机器人给患者带来一个更少病痛的结局。

  相关阅读

  2006-2016医院达芬奇机器人手术量(1000例以上)

  解放军总医院6749例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617例

  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2089例

  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2082例

  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2063例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2000例

  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959例

  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1507例

  上海市胸科医院1334例

  沈阳军区总医院1311例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276例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鼓楼医院1119例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1037例

  参考资料:1、《2016-2020年中国医疗机器人产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2、《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3、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官方微信:《2016年达芬奇机器人手术年度总结》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