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时报驻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特约记者 刘 敏
在某问答网站,关于如何说服父母的话题层出不穷,“如何说服父母不看抗日剧”“如何说服父母不去跳广场舞”“如何说服父母说普通话”“如何说服父母不信养生谣言”……
当父母老了,子女和父母间的身份也在开始调整,我们逐渐成为了父母生活中的评判者,苛刻地评价着父母的行为处事、生活方式、审美态度……但父母的生活真的需要我们去评价和纠正吗?人到晚年,何不让他们活出真我!
爱吃剩饭菜
味蕾难忘艰苦岁月
但健康更重要 父母经历了苦日子,深知“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晚上的剩菜剩饭第二天接着吃。孩子来了,菜做多了,只吃剩菜父母也许就能吃一周。他们总认为放在冰箱里,没有发霉变质,总是可以吃的,殊不知其实其中暗藏病菌。
中大医院消化科主任医师陆枫林介绍说,很多人害怕浪费粮食,总是吃剩菜。殊不知,这些食物当中含有大量的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在胃中可转化为致癌物质。如果食物霉变,情况更加严重,引起食物霉变的霉菌也是很强的致癌物质,这些食物在产毒真菌作用下产生大量的亚硝酸盐和仲胺从而致癌。
陆枫林建议,做饭时要适量,不要每次都满满一桌子菜,尽量不吃剩菜以及腌制食品。剩菜也并不是绝对不能吃,首先,保存条件一定要格外注意,凉透后应立即放入冰箱,不同的剩菜要分开储存;其次,尽量不吃剩的蔬菜;最后,凉菜不论荤素最好都不吃剩的,因为未经过加热,其中的细菌不易被杀死。 爱跳广场舞 既可锻炼还能聊天,但有些老人不适合
一大早,妈妈就去跳广场舞了,舞友们都是老相识了。跳舞休息间隙,再聊聊家常,排解空虚寂寞。一天的美好生活,从此开始。晚饭后再来一场,强身健体又加强联络,运动累了,睡眠也就更顺利了。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有些老人是不适合跳广场舞的。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内分泌科韩青运动师介绍说,有些糖尿病患者跳广场舞要谨慎,要根据血糖情况,如果血糖高于16.7mmol/l,低于3.9mmol/l不建议跳。如果一定要跳,最好选择中低强度的广场舞。对于糖尿病足病的患者,在跳舞之前,也先检查脚部情况。若出现不适,应立即停止。
另外,有的心血管病患者不宜跳广场舞。譬如未控制的高血压、发作频繁的不稳定心绞痛、严重心律失常、急性心内膜炎、失代偿性心力衰竭、急性肺栓塞、深静脉血栓、严重主动脉瓣狭窄、急性主动脉夹层等患者,均不宜运动。患有髋关节、膝关节以及肩关节等全身多个关节的疾病,或者是有韧带损伤的患者,也不适合参与广场舞锻炼。需要注意的是,老人在跳广场舞之前应进行充分热身运动,并且及时补充水分。 养生朋友圈 健康才是当务之急,专家也许只是砖家
翻开父母的朋友圈,不是心灵鸡汤就是养生保健秘籍。看看也就算了,还有跟着学,并且要分享给子女一起照着学。但是这些健康秘籍真的管用吗?都号称“某某著名专家”、“某某中医传承人”的良方,然而其真实身份有待考证。
对于父母的养生朋友圈,中大医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朱欣佚介绍说,父母爱分享健康养生类的文章,说明他们关注一家人的身体健康,其出发点是好的。但是缺乏专业的医学知识做指导,可能会听信朋友圈里的各种标题党,走进养生误区。建议子女可以为父母定期做健康体检,在医生的指导下,更加合理科学保健养生。 相关阅读
慢慢步入老年期的父母,经历着一系列的身心变化。这时的他们,虽没有进入蹒跚的老年,但身体似乎已发出了“初老”信号:视觉、听力、味觉……无一幸免。细数“初老”信号,更好享受老年。详情见健康时报总1419期10版《陪爸妈度过“初老期”》
我们不耐烦地屏蔽了父母的朋友圈,却不能阻止耸人听闻的谣言成为他们的贴心知己。我们要做的,不是动怒责备,不是反复叮嘱,而是耐心地用文化反哺日渐边缘的父母,带他们迎头赶上这个时代。详情见健康时报总1391期10版《最好的孝,是带父母跟上这个时代》
老人需要的,不是怜悯,他们要的,是独立但不孤独;是偶尔有人关注,但无需时时被人照顾;是有人可以求助,但不需处处麻烦别人。老人也有自己的尊严,有难以言说的情绪。详情见健康时报总1383期10版《老人要的不是怜悯》
爱看抗战剧
追的是电视剧集
忆的是烈火青春 从《伪装者》、《麻雀》、《潜伏在黎明之前》等一系列的谍战剧,再到《生死连》、《亮剑》、《雪豹》……一系列抗战年代剧,貌似在父母,特别是60岁以上的父亲的播出清单里,总是频频出现。一部结束,新的一部剧集无缝接档。为何他们钟情其中呢?
不必鄙夷,这是老人家的情怀!虽然他们大多生于建国后,没有感受到战火纷飞年代,但是在他们父辈的讲述中,对其充满了想象。同时这些抗战剧,有一定的延续性,电视剧中的故事也许一直讲述到建国后,他们生活过的年代。“每每看到电视剧中这个时代的场景,就会回忆起曾经年少时的自己。”在陪他们看电视剧时,他们时常这样感慨。在剧中,也充满了他们情怀与回忆。这时要学会理解父母,倾听他们讲述过去的故事。追忆他们激情燃烧的岁月,激励子辈不断奋力前行,不要对父母有抵触或者厌烦情绪。 说话口音重
乡音是故乡回音
勿强求说普通话 现在,越来越多的父母远离家乡,来到大城市中“栖居”,帮着子辈带孙子。虽然享受到了子孙绕膝之乐,但是浓重的口音,仿佛在普通话普遍的大城市受到了“排挤”。子辈们也开始嫌弃他们的口音会带偏刚刚学会说话的孩子。但是当碰到同乡人时,莫名的亲切感会油然而生。
方言是故土记忆,是文化的根。如果父母的口音重,其实做子女的更应该学会理解。父母年轻的时候,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普通话教育,上学时老师都是用方言来教课,平时也都生活在这样的语言环境中,但是反过来说,作为一种非物质遗产,下一代既传承了方言,也会讲普通话,也算是一种文化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