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17年11月03日> 总第1454期 > 21 > 新闻内容
父亲应是勇闯人生的燃料
摘自《与父母和解》,许皓宜著,九州出版社
发布时间:2017年11月03日  查看次数:  

  编者按:在一个理想的状态中,父亲的功能是这样的:父亲扮演“燃料”的角色,能够推动孩子向前探索,从母亲安全的怀抱中走入人群。孩子通过父亲的鼓励与示范,将学会跌倒后自行爬起、面对困难时解决问题。父亲,是我们对未来与未知充满好奇的源头。

  爸爸去哪儿了

  “我们有爸爸,只是爸爸总是不在!”这可能是很多人童年记忆中的情形。

  但是,爸爸到底去哪儿了呢?

  其实,纵使他们不在,也都在我们的记忆和想象里。虽然我们可能拥有一个鲜少出现在记忆里的父亲,但总是从年幼时就不断地想象与期盼着父亲:想象他的高大威猛,想象他在外披荆斩棘,想象他还是那个在生命最初对我们百般疼爱的父亲。

  这是对父亲的渴望:爸爸不去哪儿,爸爸在我们的记忆里。

  在心理学中,“父亲”的角色是我们面对外界的桥梁。父性本身代表冒险、积极的特质,是鼓励我们向外冲撞的表征。缺乏父亲的引领,孩子面对未知世界常常存有害怕。

  常常缺席的父亲,对子女最大的影响是:孩子容易对未知产生莫名的害怕(除非母亲兼代父职引领冒险的功能)。我们逐渐学习自己面对和处理未知,因此可能变得刚毅,要自己更坚强,其实心里还是对未来感到脆弱不安。

  在我的生命中也是如此。因为童年缺乏父亲的带领,我变成了一个路痴,不敢自己开车上路(这点和母亲一样)。我对迷路充满恐惧,却又对旅行充满渴望。心里偷偷想象和愤怒:爸爸怎么老爱自己跑出去玩,不带我去!

  直到有一天,一位心理治疗的同行告诉我大蜘蛛的故事,我对于“冒险”这个议题,终于有了新的感悟。

  很多人都害怕大蜘蛛,但如果仔细观察会发现:蜘蛛其实很脆弱。当一只蜘蛛被人轻拂到草丛边的树上,它会从嘴里吐出第一缕丝,丝随着风飘扬,避开干扰,落到一个定点上,形成与蜘蛛身上的第一个联结;接着它又吐出另一缕丝,又形成一个新的联结。蜘蛛不断地吐丝,是为了让丝落在更多的定点上,定点越多,才会形成一张越坚固的网,让蜘蛛可以安身立命,行走捕食。

  蜘蛛精神告诉我们:当我们越是感受到父亲在成长中缺席的失落,越要学习对别人“吐丝”——努力创造与他人的联结,才能保有父亲角色存在的功能,不会因为过多的父亲缺席的遗憾而关上与他人互动的心门。

  疗愈父亲缺席的心理管道,是编织人际关系之网,打从心里相信与他人之间的关系。虽然没有父亲带着我们去冒险,但还有朋友同行;虽然没有父亲带着我们去看这个世界,但我们还有伴侣一起去面对。

  复制父亲的暴力

  一位在职场中呼风唤雨的男士告诉我,他是从小被父亲毒打长大的。

  “我这辈子最大的努力,就是为了不要成为他(父亲)那样的人。”他说。

  但这位男士又不得不承认,他在家里仍然习惯延续对待员工时的霸气,发起怒来会忍不住板起脸、握紧拳头,对孩子破口大骂,一如当年父亲的翻版。

  “所以我也很气馁!”这位男士说,“我已经很努力不要成为他那样的人了!”平时霸气十足的男士此时却垂头丧气。

  困在王子与野兽之间,这是习惯使用语言或肢体暴力的“教鞭父亲”。

  心理学上说,社会文化对男孩有两种不当的、预设的刻板印象:其中一种是“野兽”,预期这样的男孩行为难以受控;另一种是“王子”,预期这样的男孩拥有领袖的力量与成功特质。

  另外,许多心理学研究则证明了:“预期心态”将在学习阶段对人产生相当大的影响。例如,被预期是“野兽”般的男孩,因为从小就不断被人这样看待,长大后较容易出现难以驯服、具有威胁性的行为。就像学校里时常看到的画面:一个明明没有偷东西的男孩,却偏偏生来就长成一副偷东西的模样(为什么?没有人知道!通常我们都是跟着别人一起这样认为的),当班上有人丢东西时,老师可能第一个就把他叫来。即使他喊冤,老师也相信了他,但他的幼小心灵已经受到伤害。

  而从小被预期是“王子”的男孩呢?长大后更有可能接近成功,但这也代表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承受了比别人更多的成功压力。比如说,当他们某次考试成绩很差,别人可能会说:“哎呀!你的实力不只这样。再加油!”而当他们考得好时,却被认为理所当然。换句话说,因为过高的标准,“王子型的男孩”在成长中受挫的经验也许不比“野兽型的男孩”少。

  无论如何,上述这两种极端的形象预期,都有可能在男孩时期就制造了他们的心理风暴,以致他们成为父亲后,可能对孩子严格要求,或者会使用打骂的方式来管教孩子。

  在童年时曾经被预期是“野兽形象”的父亲,长大后也易以野兽形象来看待他们的孩子(特别是儿子),并且以“野兽父亲”的形象管教孩子。

  不同调的父与子

  当优秀的父亲生了个平庸的孩子,或是平庸的父亲养出一个优秀的孩子,会是怎样的心情?

  “他当年的表现,真是和我预期的差太远了。”Kuo的父亲说。

  他其实对此感到非常挫折,心想,身为训导主任,应该不会是个“智商太低的笨蛋”,但生出的儿子怎么会不如自己的期望?究竟是孩子不认真,还是管教方法有问题?在这样的困惑下,每次只要提到学业成绩,父子就会产生一次又一次激烈的冲突。久而久之,父子之间形同陌路。

  有一天,Kuo的父亲忍无可忍去请教同事,对方是学校的辅导主任。辅导主任说:“孩子都有自己的聪明才智,你这个孩子刚好就不是你心中想要的那种。如果他的生活方式不违反社会规范,我想你做父亲的要网开一面。”

  这样“被辅导”后,Kuo的父亲即使万分挣扎,却也开始降低对儿子的标准:这次考40分,那么下次就请你考42分吧!

  看到父亲有如此大的转变,Kuo终于感受到:平时严肃、打骂管教的父亲,原来心里还是爱着这样“不够优秀”的自己,Kuo的心灵自然也开始产生空间,去寻找自己的喜好,最终在荧幕前找到自己发光的舞台。

  我因为工作关系,接触过许多大学生及成年人。这些人的家庭背景形形色色,比起一般能力相称、互相欣赏的父子,当父亲与孩子之间出现“优秀与平凡”两种心理上的极端状态时,孩子要么觉得高攀不上父亲,要么觉得父亲很丢脸。大部分的人都可以找出各式各样的理由,列出一张“对父亲不满的清单”。

  这种对与自己不同调的父亲的嫌弃、不满、害羞、丢脸的心情,不见得真的是因父亲而生,而可能来自我们在求学过程中与同辈的相处竞争,或在家庭中求生存的挫折感。这是一种出自青春期的内在挫折感,因为我们还没有成熟到足以承担这些感受,就把这些负面的感觉投射在家庭中距离最远的父亲身上去了。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