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17年10月17日> 总第1449期 > 12 > 新闻内容
0岁就要学运动
健康时报记者 步 雯 实习记者 齐 钰
发布时间:2017年10月17日  查看次数:  

  近日,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出台《婴幼儿运动发展指南》,指出0岁就要开始运动了!

  从0岁就开始运动,是被很多家长忽略、认为不可思议的事情。

  郭建军研究员强调,运动不仅能够减少肥胖、促进心肺功能和骨骼发育,还能促进孩子心理健康。要让孩子愉快的接受运动,就要从婴幼儿抓起,经历躯干稳定期、动作稳定期、基本动作技能稳定期和运动习惯形成期  这四个阶段,让运动成为一种习惯。

  受访专家:郭建军,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儿童早期发展专业委员会儿童运动与健康学组组长

  躯干稳定期 孩子在1岁以内是躯干稳定期,这时期家长可以让孩子趴着进行俯卧训练,用力或者向上抬头,锻炼膈肌、颈部和背部肌肉。刚出生时可以趴在妈妈的肚子上,稍微大一点可以趴在床上、瑜伽球上等等,循序渐进加强难度。

  动作稳定期 1~3岁是动作稳定期,孩子应该能够稳定地进行探、踢、扔、跳、跑、踢、抛、接等简单的动作,保证肢体的协调,因此,家长在平时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做出这些动作。

  基本动作技能稳定期 3~14岁是基本动作技能稳定期,可让孩子尽可能多的尝试不同的基本动作。郭建军介绍,所有的运动都是由基本动作构成的,如打篮球时要用到跑、转身、蹲、躲闪、运球等,基本动作掌握的越多,能熟练的运动就越多,慢慢孩子就会形成运动习惯。

  运动习惯形成期 14岁后是运动习惯形成期。青春期的孩子有很强地与人交往和表现自己的欲望,跟朋友们踢会球、打会儿篮球、游会泳等,能够增进感情,让他们拥有更多的朋友,对孩子以后的心理发育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增强都是至关重要的。

  儿童运动还应多样均衡,不能太过单一。想要让孩子保持肌肉和脂肪的均衡,要坚持锻炼“全部身体部位”、“全部运动健康要素”、“全部运动强度”的“三全原则”。

  锻炼全部身体部位,要“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前到后”全方位进行,例如锻炼上肢可以打打排球,锻炼下肢可以踢踢足球,锻炼胸肌的同时也要锻炼背肌、腰肌;不同的运动锻炼的健康要素也不同,如游泳可以锻炼人的心肺功能,跑步则能增强骨质,平衡、柔韧、协调性都需要不同的运动来实现。此外,运动还要搭配进行,比如游泳加跳绳、体操加跑步都是不错的运动搭配。

  此外,学龄儿童应每天累计至少60分钟中高强度的身体活动,每次最好10分钟以上。每周至少进行3次高强度的身体活动(如长跑、游泳、打篮球等),3次抗阻力运动和骨质增强型运动(如伏地挺身、仰卧起坐及引体向上等)。

  做到运动强度、形式以及部位的多样化,合理安排有氧和无氧运动、关节柔韧性活动、身体平衡和协调性练习等。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