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父母住,下班就有热腾腾的饭菜”“与父母同住可以两耳不闻家务事”……越来越多年轻人不舍得离开父母,子女离家独立越来越晚。
离家独立的年龄延后了6岁
根据南美侨报网报道,智利的一项调查显示,智利年轻人计划离开家庭外出租房独立居住的平均年龄在27岁左右,阿根廷和墨西哥为28岁,而秘鲁年轻人是拉丁美洲最高的,达到29岁。离家独立平均年龄最小的国家是瑞典,只有20岁。
据中国老龄科研中心统计,在城市我国有65%以上的家庭存在“老养小”的现象,有30%左右的成年人依靠父母为其支出部分甚至全部生活费。
2016年经合组织发布全球社会全景报告指出:1990年,男人离家独立的平均年龄约为27岁,女人为25岁;而到2014年,男人离家独立的平均年龄约为34岁,女人为31岁。人们离家独立生活的年龄延后了至少6岁。
国内著名论坛豆瓣社区有一篇题为《大家如何评价30岁还跟父母同住的人》的帖子引发热议。发帖人称,30岁还由父母供养就是“巨婴”,不少网友直呼“有共鸣”,但也有网友认为,现实压力下,一些人不肯“离巢”也是权宜之计。
2013年进行的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的调查数据显示,户主年龄为50~55周岁的家庭中,有22%的比例在平时的生活中给予子女财物补助,并且平均补助金额每年高达2412元。
“离巢”晚有主观意愿也有无奈
年轻人离家独立越来越晚,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
一方面,传统的家庭观念影响着年轻人离家独立生活的年龄。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许燕教授解释,国人讲究三世同堂、四世同堂,父母也愿意与子女生活在一起。而且大部分人的观念认为,只有结婚后才离开原生家庭,去建立自己的小家庭。另外,目前多数家庭为独生子女家庭,孩子与父母的依恋关系更紧密,所以父母倾向于与孩子生活在一起。只要经济允许,大部分父母都会心甘情愿让子女张口“啃”。
此外,现实压力也是造成子女独立生活越来越晚的原因。年轻人接受教育的年限逐渐延长,导致进入社会的时间点在延后。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琚金民解释,本科毕业生一般在24岁左右,研究生则在27岁左右。学业未结束时一般难以独立,所以对父母的依赖大。而且,由于房价、房租较贵,年轻人独立生活的成本越来越高,可能不能够负担较高的生活成本。另外,工作压力大,年轻人没有足够的精力来照顾自己的日常生活,也会选择与父母在一起生活。
子女独立越晚影响越大
子女独立的年龄越晚,会导致其越缺乏历练,对其今后的成长影响越大。
琚金民指出,如果子女对父母依赖很大,那么处理问题时容易缺乏自主意识与自己的独立见解。并且父母相对思想保守、观念落后,这些也有可能影响子女,使其缺乏创新思维与创业意识。子女与父母长期生活在一起,心理边界会变得模糊。
另外,如果过度依赖父母,子女缺乏熟练的生活技能,容易导致不能适应自己未来的家庭生活,也可能扮演不好自己应承当的父(母)角色。而且父母本该安享晚年,却依然抚养孩子的生活,势必会增加他们的经济成本,导致其生活质量的下降。甚至有的子女因为长期依靠父母衣食无忧,养成了好逸恶劳的恶习,不愿意找工作,却甘心当“啃老族”。
建议25岁就应该学会独立
琚金民建议,年轻人应该在25岁左右独立生活。首先,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年轻人身心发育成熟。其次,大多数青年结束了学业,通过独立生活可以掌握一些生活技能,为不久后自己的小家庭生活做铺垫。
琚金民建议,父母不要越俎代庖,生活上,不要大包大揽,学会尊重孩子的选择权。要在适当的时机狠下心来给孩子“断奶”。因为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父母百般满足子女的需要,而不是积极培养其自主、自立意识,就会使子女丧失成长的机会,从而导致他们很难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身为子女首先要培养自己的自主意识和独立能力。与其让父母养活做“啃老族”,不如成为有能力养活父母的“养老族”。
当然,追求独立不一定必须独立于家庭,而是追求个人能力和经济条件上的独立。如果父母年迈或者身体有恙,那么选择回归家庭与父母在一起居住更好,不但可以使父母情感得到满足,而且父母也会为子女减轻一定的生活的“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