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心理咨询师 王金现 前段时间,北大心理健康咨询师徐凯文的演讲稿《时代空心病与焦虑经济学》刷爆朋友圈、微博,里面提出了一种心理疾病叫“空心病”。从某种程度上说,这跟有些家长过多、过度、单一地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有关系,让孩子不惜一切代价地追赶领先的同学,而过分强大的争胜心和竞争意识,却更容易让孩子陷入到焦虑和失望中。 总在担心的母亲,对待孩子想想炒凉粉
一位焦虑的母亲,在我这里咨询的一个小时内,反复讲,马上要读中学了,学习不好,将来可怎么办呢?
我对她说,要多多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可是她认为学习就是一切,然后说了一大堆孩子各种让她担心的地方。
我问她有没有炒过凉粉。她说,当然炒过。我问,如果担心凉粉搅拌不匀,一直不停地搅拌会怎么样?她说,那会把凉粉炒成糊。我问,那么,对待孩子呢?她笑了,说孩子的父亲就一直说她操心太多。孩子的表现也恰恰和她期待的相反,越是操心唠叨,孩子就越制造麻烦。
每个孩子天性都想要表现得更好些。但是,当他感觉自己达不到父母的期待时,内心挫败无助时,就无法合理应对自己应当做的事情。
这时,真正需要关注的,不是孩子的不当行为和学习成绩下滑,而是孩子的内心发生了什么。了解他的情绪,理解他所遇到的困难,解决他内心的困惑,才能让孩子获得更多的内在力量,去应对学业问题。而不是把自己的焦虑转嫁给孩子,让他们感觉无助。
这位母亲无法把自己的关注点从学习成绩上转移到孩子的内心世界,无疑是缘木求鱼。因为自己焦虑而指责孩子,只能让孩子变得更加不省心。
高期待的父亲,需直面孩子的内心
有些父母只关心孩子飞得高不高,不关心孩子飞得累不累。那些把目标成功看得比孩子本人更重要的家长,其实是自己的生命中缺失了很多的滋养。每个孩子都有强烈的求知欲望,都想要追求上进。但家长的高期待产生的高焦虑,只能扼杀孩子的求知欲望和能力。甚至让孩子走上不归路。
一位曾自杀未遂的男孩在我这里做了近一年的咨询了,他父亲希望他保持班级第一名的成绩,说这样他至少在一个小团体里是个引领者。开始他觉得父亲说的很有道理,现在却对他讲的话很愤怒。
从表面上看,他们在学业竞争中取得了优势,但内在的生命活力,却被竞争侵蚀殆尽。他们没有形成良好的合作意识,没有培养健全的社会情感。所以无法很好地与人相处,就不太可能享受生命的乐趣和意义。
这位男孩在我这里开始不讲话,现在无话不谈,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业成绩也在班级遥遥领先。他把每周一小时的咨询会谈形容为:机会难得。而我只不过一直贴近着他的内心而已。事实证明,当一个孩子内心得到关注之后,他会获得把自己的事情做好的动力的。
所谓的心态好,就是永远不失去面对生活的勇气。良好的性格,能把一个人引领导向更高、更恒久的目标。心理健康,包括良好的心态和性格,具有合作和勇敢精神。这是内在生命力永不枯竭的标志。著名的奥地利心理学家、儿童教育家阿德勒反复强调,要用正确的方法帮助孩子培养独立、自信、勇敢、不畏困难的品质,以及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孩子的健全性格才是儿童教育的目的。而积累书本知识以提高智力,则是儿童教育的枝节和皮毛。
这个男孩的转变也证明,更多地关注朋友往来、集体事物、师生关系,学习与人交往、合作、奉献等,能帮助他获得更大的生命乐趣,学习也才会更有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