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 周 周 我有几个朋友都对我说过这样一句话:周,为什么我只有在你面前时,就什么内心话都愿意说呢?
我说:或许是我能给你安全感吧,我既不给建议,又不逼你反省自己,就那么认真的听,你当然就觉得很舒服了。
朋友连连点头,说和其他人倾诉时,就经常会有一种被教育的感觉,而我却会让她有做主角的感觉。
记得多年前有个朋友对我诉说她当时的苦恼,她带着男朋友去参加一个女友的婚礼,一见面她就大方地对朋友说:这是我的男朋友,你们看看怎么样啊?
稍微懂得语言技巧的人都知道,这看似一个问句,其实是陈述句,她表面征求意见,其实是想得到大家的祝福。而她那个朋友却没有搞懂,立刻上纲上线:以你的条件,他根本配不上你啊,你应该找更好的!
朋友顿时尴尬了,当即恼羞成怒地回应:“你怎么知道他不适合我?什么叫我应该找更好的?”然后牵着男朋友的手,头也不回地离开了。
很多年后,朋友和她那个女朋友逐渐疏远了,而她和男友却发展成了恩爱夫妻。男朋友并没有如他们所说的配不上她,而是事业蒸蒸日上,带着她很早就过上了美满的小康生活。
这样的故事很常见,因为有很多人是特别享受做人生导师的感觉的,他们总打着关心的旗号去越界指引他人的人生,那句“你应该”就成了他们沟通以及安慰他人最常见的狗皮膏药。
其实,很多人根本不需要我帮他解决什么,而是寻求情绪上面的宣泄和支持,而我们能做的是积极地倾听。
有一天,我儿子一起床就大声地抱怨说:这个学校我不想去了。
我闻声立即关切地跑过去问他:发生什么事情了?
他鼻子里狠狠地“哼”了一声,说:他们都说我是猪!
我问:他们是谁?
他继续气鼓鼓的说:谁,谁,谁。
我说:哦,有三个人呢。
他又说:首先只有一个人,后来两个人都跟着叫。
我说:嗯,另外两个人也觉得好玩,于是就跟着学了。
他似乎被理解到了,语气开始放缓,手也开始抓起衣服慢慢穿。
我继续补充道:要是我被人说是猪,我也会难过呢。
不料他笑着说:你又不姓朱咯。然后自言自语的说:不过他们除了叫我猪,也没有对我做其他坏事。
我拍了拍他的肩膀:嗯,他们也和你一样,喜欢开玩笑,但都是好孩子。
短短几句对话里,我既没有批评他的同学,也没有给他贴上“玻璃心”的标签,我只是认同了他的感受,就让他感觉自己被看见,被理解,他原本剑拔弩张的情绪就消失不见了,转而用愉快的心情迅速穿好衣服洗脸去了。
这就是倾听的最大价值和意义。我们在面对孩子问题时,常习惯快刀斩乱麻,急着站出来替他们做决定,或者指明一个方向。实际上,孩子都有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之所以找大人倾诉,只是希望自己的情绪能被大人接纳和理解而已。
同理,当我们的亲人或者朋友伤心难过时,我们也可以利用倾听和共情的方式去抚慰他们,充当他们的大白和机器猫,而幸福生活,不正是由于这些暖心的瞬间组合而成的吗?
作者系微信公众号“周周的茶话会”掌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