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江女士来医院做常规体检,B超报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此后,她百般纠结,整天忧心忡忡,焦虑、睡眠惊醒,总是担心这个斑块突然掉下来或者堵住血管。我相信,像江女士这样没有特殊不适症状,仅仅在体检中发现异常指标,于是担心、焦虑、恐惧,从此生活仿佛走向另一条道路的人,一定不在少数,即使在医生这样专业的群体中也一样。
我的一个医学同行,3年前常规体检时发现肿瘤筛查指标中CA199高,从此之后整天提心吊胆、焦虑不安,做遍了B超、CT、磁共振,没有找到肿瘤,最后下决心做了一次全身PET/CT,也没有发现肿瘤。但是他仍然不放心,不断检查,第5次复查CA199,终于处于正常范围了,仍不放心。
不少人将体检报告中的异常结果视为判决书、诊断书,这是很不科学的。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检查结果?
首先,医学检验和检查报告中的异常,并不一定意味着这是一种疾病。检验单、检查单中出现异常非常普遍,出现那些标志异常的箭头、+等符号,在现代医学的检查体系中是大概率事件。例如,胃镜检查报告单很少出现“胃镜正常”的结果,这并不意味着进行了胃镜检查的人,都是患有胃病的;再例如,体检发现甲状腺结节、肝脏上发现小囊肿,磁共振上发现轻度脱髓鞘改变/腔梗等等,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一种非特异性的问题,大可不必以为大敌当前。
问题是,怎么确定哪些问题严重,哪些问题不严重呢?
医学现象的复杂性决定了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不确定的,具体的情况要具体对待。比如当看到一张颅脑磁共振报告上写道:“1.多发腔梗;2.脑萎缩”时,许多患者,甚至非神经科领域的医学专业人士都会发懵,望文生义,触目惊心。而神经科专业人员则会了解清楚这是多大年龄的人,有没有其他疾病,报告单上的“多发腔梗”到底在哪些部位,体积多大,脑萎缩的部位、程度如何,之后,还要结合病人的症状和体征以及必要的进一步检查,才会给予合乎逻辑、切中肯綮地诠释。否则,就会出现走向极端的现象:要么草木皆兵,要么鱼目混珠。患者会因此担负不必要的心理压力或错过早期发现问题的机会。因此,如何确定检查出的“问题”的严重性?答案是:听从该领域专业人士的建议。
回到最初的话题,怎样对待体检中发现的异常呢?记住,不要试图用自己有限的知识去揣测和度量这些信息。找一个你看得上的专业人士,然后敬若神明地聆听。
想起大学里学过的一篇课文里写道:Whatyoudon'tknowcan'thurtyou(你不知道的不会伤害你)。体检时查出的异常,很少的时候是我们发现疾病的窗口,但更多情况下,成为我们长期烦恼的根源。正确对待,才能不辜负体检的本来意义:维护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