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拒绝智能手机到开始触网到乐在其中,不少退休老人的晚年生活经历了触网“三部曲”。微信发布的《2016微信数据报告》显示,55岁以上的老年用户占月活跃用户的1%,虽然占比不高,但是人数正在不断增长中。
一方面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加入朋友圈,希望与子女产生线上互动;另一方面,对于年轻一代来说,父母长辈的朋友圈似乎正在成为谣言转发大户,鸡汤文、爆款转发文充斥其中,不胜其烦。
儿女:
为帮爸妈辟谣斗智斗勇
“我被老妈的微信朋友圈吵得十分烦心。”广州的陈小姐表示。在陈小姐的微信上,老妈的信息每天必到,是她十分活跃的圈友。然而,看老妈转发过来的文章,诸如《七点后吃它,竟可能得心梗脑梗!不是吓唬你,中老年人最需要看》、《癌症的起因已找到,千万不要这样喝水》,陈小姐经常有被“雷倒”的感觉。
更令她烦心的是,老妈还孜孜不倦地与女儿探讨,甚至开始搜索净水器的广告介绍,要求家里安装价格昂贵的净水器。
“我老妈朋友圈尽是心灵鸡汤,我从来不会点赞。”一位陈先生说,有一次陈先生的老爸转发《这样的媳妇绝对不能要》的文章,里面提到不干家务的媳妇不能要。陈先生老婆看到后很火大,觉得是影射她,陈先生费了几番唇舌才打消老婆疑虑。
被父母的朋友圈谣言烦多了,部分年轻人索性直接屏蔽了父母,留给自己一个清静的私人空间。
相对于屏蔽父母朋友圈的做法,李小姐选择的是持续与老妈的朋友圈“谣言”斗智斗勇。“之前老妈说看到人民币要发行新币值版本,我一听就知道是谣言。”李小姐说,老妈坚称是提前发布的消息,一定要去银行看看。李小姐开导她,权威媒体包括电视、报纸等均没有相关消息,这么重要的消息不可能在朋友圈首发传播。当李小姐较真地与老妈一起辟谣时,发现该文章已经悄无声息删除了。
爸妈:
我们也有自己的关注点
为什么父母长辈的朋友圈比较喜欢发心灵鸡汤或是养生信息呢?退休教师刘女士认为,与年轻人相比,父母长辈也有自己的世界和关注点,因此呈现出来的内容有别。
刘女士今年72岁,玩朋友圈与同龄人互动时,有一些内容是大家均有兴趣关注的,例如喜欢探讨养生,如何对待人生,退休后晚年如何度过,或者是关注怎么与孩子们相处等。这些文章有的被年轻人认为是心灵鸡汤文。
刘女士说,中老年人所处阶段与年轻时不一样了。退休后,终于有时间可以静静了,这个时候去回顾自己一生的历程,总会产生一些感悟,因此希望与同伴分享,彼此交流,也希望子女从自己的人生感悟中吸取经验教训,少走弯路。
警惕:
三类信息或暗藏骗局
盘点此前中老年人在社交网络上被骗的案例可以发现,由圈内“熟人”转发的内容“中签率”高,因为能引起他们的共鸣。轻则成为谣言转发大军一员,重则人财两失。
目前,常见的网络社交诈骗内容主要有三大类,一类集中在老人最关心的养生领域。这类养生文章以图文并茂方式展示,有些是倡导不明来路的养生手段,有些是变相兜售三无产品。一些老人跟着模仿,却没有结合自身体质,常常适得其反。
另一种是营销骗局,这类骗局以权威人士、专家作为包装。例如骗子号称某种保健品有神效,并且通过网上图文、视频等手段传播,让中老年人以为一些权威人士也正在推介,信以为真,花钱购买昂贵的补品、保健品等。
第三类是生活资讯类骗局。骗子往往通过微信、朋友圈等渠道披上“熟人推介”的外衣,降低中老年人的防范意识。例如骗子通过公众号发布“诚招网络兼职,帮助淘宝卖家刷信誉,可从中赚取佣金”的推送消息;或是集赞换取礼物;或是以降价、奖励为诱饵,要求扫描二维码加入会员;还有一些骗子打同情牌,表示朋友家孩子重病需要医疗费等,发动微信捐款。
支招:
儿女应进父母朋友圈辟谣
一些年轻人不信任父母的朋友圈,但屏蔽了并不意味着万事无忧。相反,年轻人应该积极主动进入父母的朋友圈中。
心理咨询师胡展鸿表示,年轻人除了关心父母是否被骗,更需要去关心他们的心理需求。家庭陪伴比较充足的家庭,中老年父母对于微信朋友圈的依赖程度没那么高。
一些父母经常给孩子转发朋友圈的内容,其实是希望跟孩子对话交流,年轻人除了被动接收父母单向的关心,也可以主动引导话题,引导朋友圈信息走向积极阳光健康方向。年轻人也可以主动多搜集一些网络上的诈骗案例,提高老人的警惕意识。同时,引导老人与时俱进,为老年人增加获得信息的渠道。据大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