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是否经历过这样的一天。因为种种原因,比如考试临近,你必须看完一本书的十个章节。这本书不是可以一目十行的小说,而是需要认真理解,甚至严格按照既定的逻辑去推演,才能真正有所收获的教科书。
经过内心挣扎,你决定早起,尽管昨晚为了补偿自己差点通宵了。你动用无上意志,成功地在10点钟艰难地告别了梦乡。
你坐在沙发上,找了个最舒适的姿势翻开书的第一页。还没看完这页,你突然觉得很口渴。于是打开冰箱,找到你喜爱的冷饮和零食,喝了一大口,真爽!随即你就想到了:一边喝饮料一边看电视多爽呀!禁不住内心的“小懒虫”折腾,你妥协道:那就看十五分钟吧,反正还早。
打开电视,可就是找不到喜欢的频道。十五分钟一晃而过,你的心里很不甘心:刚才的节目都太无聊,一点也不尽兴。于是你继续找了十五分钟,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给你发现了一个激动人心的节目,看了半个小时,好不容易看到精彩的地方,你一看表,想起今天的任务,挣扎了许久,忍痛关掉了电视。
你凭借无比顽强的意志力,终于看了半个小时书,渐渐地明白了一个重要证明题的思路。这时候,突然手机铃声大作。没办法,把手机铃声放到最大音量一直是你的坚持,因为活在这个世界上,人脉最重要,我们必须保证自己随时都能被别人找到。
和女朋友不知不觉煲了一会儿电话粥,你觉得自己必须集中精神读书了,于是充分调动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仅仅用了5分钟就成功地让女朋友开开心心挂断了电话。这时候重新拿起书本,突然发现原来看到一半的解题思路,现在突然看不明白了。证明过程中说:“很显然……”对呀,刚才我也觉得这个很显然,现在怎么又不会了呢?
你也不是等闲之辈,调动起所有的脑细胞,翻阅了不少资料,终于重新找回了思路。开始做第一道练习题,怎么就解不出来。想了想:上网查查有没有解答吧。于是打开电脑,一瞬间各种QQ好友、MSN好友扑面而来。这也是你的坚持:IM工具必须尽可能多,必须时常在线,让别人随时通过IM找到你,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证不错过任何机会。于是你一边强忍住和好友聊天的欲望,一一回复,同时心里还开心着:“谁让我这么受欢迎呢?”
就这样直到夜幕降临,你猛然发觉自己才刚刚看完第一章。可是你的心里并不慌张,因为你已经被自己的自制力所惊叹:想想自己这一天下来,究竟拒绝了多少诱惑呀!我已经很努力了!算了,反正木已成舟,明天再好好努力吧!
生活中很容易能够观察到,那些没成就的人并非总是无所事事——他们中的很多人,看起来一直都在忙碌,从来都没有闲下来。再回忆一下在中小学时候,班里总是盛传着“努力无用论”。这也难怪,因为总有不少同学,看他们天天屁股不离板凳,永远处于怀抱书本的状态,可成绩那真不是一般的差。
为什么呢?如果你能有心做进一步的观察的话,你会发现这些人只是“显得”很努力,他们的效率很差,只是做出了努力的样子而已。
任何一个学习任务都可以分为两块:困难的和容易的。我们多么希望人生中面临的所有任务都是简单的,可现实世界显然并非如此。
于是,人们因为面对困难的不同态度,而走上了不同的路。优秀的人可以迅速把简单的部分做完,然后把节约出来的时间全数投入解决困难的事情。正因为如此,他们效率很高,积累着自己的成就,并且将来可以雇佣秘书来代他们解决那些简单的事情,从而效率更高。
另外一些人,一本一本地看数学书却从来不做数学题,疯狂地背英语单词却在生活中从来不使用英文,复习托福考试天天做阅读听力,却从不练习口语,申请研究生院时候一遍遍修改PS却从来不愿花时间研究每一个项目,耐心思考这个项目到底是否真的适合自己。其背后的出发点都是如出一辙的:只做简单的,回避困难的,甚至在暗地里希望困难会自动消失。
如果无法控制这种倾向,那么效率必然等于零——逃避困难,最终导致任务无法完成。不管做了多少事情,因为任务没有完成,从而根本谈不上效率。回避困难,最终会带来一个孪生子:做事拖拉的习惯。喜欢而且应该做的事情谁都会去做,不喜欢也不应该做的事情,傻子都不一定会去做。于是,衡量一个人办事是否拖拉,其本质在于观察此人是否先完成那些不喜欢但是应该做的事情,还是那些喜欢但不应该做的。很少有人能够很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喜欢做某件事情,很多时候仅仅是因为这件事情相对更加容易完成,更容易获得自我奖励。心理学告诉我们,人们做事情的动力只有两个来源:奖励和惩罚。回避困难,办事拖拉,其本质就是贪图小奖励,最终受到了严重的惩罚。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为,现代社会需要的是能够长期在多任务环境下工作的人才。这话确实有其道理,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随着人们变得越来越急功近利,能在多任务环境下工作的人多了,而专注的能力渐渐被我们遗忘。实际上,这也是浮躁成为目前社会主流的一个重要原因。
也许不是所有人都能清楚地认识到,我们的大脑在开始一个任务之前是需要热身的。我们都有共同的感受:看了好一阵子书,突然觉得累了,然后打开电脑看了十分钟美剧,这个切换很自然——心神在一瞬间就投入到美剧的情节中去了;然而等到回过头来想再继续看书,却发现必须要有一段时间来重新集中精力,调动起相关的知识和记忆,然后才能进入状态。很少有人意识到,也许他们读书每小时只休息十分钟,然而却还需要十分钟的热身,所以那十分钟美剧其实相当于二十分钟。
更明显的一个例子是,当我们写作文时,提笔构思了很久,满脑子都是想写的东西,正要开始“文思如泉涌”,妈妈突然叫你吃饭,等你享用完,重新来想你的文章,突然发现所有的文章构思都已不翼而飞了。
心理学家起了一个名词用来描述这种感受:心流(Flow)。这个名词所描述的感受,就是那种经过一段时间充分激活,大脑中所有相关的记忆和神经网络都高度兴奋,精神力完全投注到某种活动上,伴随着高度的兴奋和充实感,甚至浑然忘却了时间流逝的状态。
米哈里·齐克森是第一个提出心流概念并以科学方法加以探讨的科学家。他总结出一些触发心流状态的有利条件:
主动想要去做
有清楚的目标
有快速的回馈
对该任务有控制感
……
要形成心流状态,不是几分钟能够达到的。所以,专心致志是一种需要珍惜的状态。不少家长和老师,经常引用毛主席在菜市场看书的例子,希望学生主动放弃优越的学习环境,通过在嘈杂的环境中学习,来锻炼抗干扰的能力。这种做法背后有其良好动机所在,效果却很可能适得其反。刻意而为,反而容易抹杀孩子专注的天性。专注也是一种能力,而且对于高效学习而言,专注是最重要的一种能力。
摘自《哈佛之路》,陈颉祺著,知识出版社,作者供图。待续